80年代初期,在其他艺术种类都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时期,为了活跃书法局面,全国各地都成立了带有官方性质的书协,对推动书坛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协会依然享受着公务员的待遇,其官方性质带来的弊端越发突现出来,许多书协至今都还是都是由一些从政府机关退居二线的老同志所把持,因此违反艺术操作规律的事司空见惯。
协会的官方性质使人们对书法的评价和欣赏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官僚色彩,这是因为,书协操控着书法人士两大生存命脉,其一是资格认证命脉,因为只有加入了中国书协才能被人认可为书法家;其二是成名的最重要通道,为书协所组织的展览是所有书法人士要成名立家主要平台。而这两种命脉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要成为书协会员必须要入两次以上书协组织的大型展览,成为会员后,又尽可能多地入选书协组织的展览,当然最好是能获奖,才能在书坛扬名树威。
当然,这种机制本来无可厚非,也是社会认可艺术家通常采用的手段,然而,这之中的展览机制和评选机制公平公正吗?
按照国际惯例,艺术展览通常都是由独立的策展人进行的,这里包括画廊、中介机构和相关人员等专职策展人,策展人是不能拿自己的作品或带有人情关系的人的作品进入自己策划的展览会上的。
然而,书协不同,书协既是策展人,同时还是作品参展者甚至还公开参与评奖中,形式往往是书协举办一个展览,书协组织的评选人员的作品通常都是作为特邀挂在展览会最醒目的位置。制定游戏的人参与游戏这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诟病的荒唐事情在书坛却屡试不爽,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于是乎,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培植更多的本地书法家,增强本地的书法话语权,向奥运会一样竞标书协主办的展览,以拉到本地来办。
这样的好处是,资金和场地的支持通常让书协在评委的选择上和入展及获奖的数量上向该地倾斜,如此结果是书协体现了自己的凝聚力和获得一些资金的支持,当地则收获了更多的书法家,如此的展览,其艺术水准引发的一波又一波争议也就毫不足奇了,这种严重践踏艺术规律的事却成了书协和当地两相情愿的美事。
中国书法目前这种策展人既是书法展览的组织者、评选者和参展者,直接影响人书法艺术水平客观、公正的评判。
它带来的恶果是,一方面,书法展览评判标准多样化,一些书法水平并不高通过种种途径混进展览,严重干扰了人们对书法审美的评价,一些差被说成好,一些好的被说成差的事便屡屡发生,书法艺术价值的评估在这里便产生了混乱;另一方面,由于策展人决定了一个书法人士作品的生杀大权和成名成家通道,于是一些书法人士为了博得策展人的垂青,顺利达到入展和获奖的目的,便纷纷去寻找捷径,在私下讨好、巴结策展人,在创作书法上模仿策展人,造成了时下书法跟风现象严重的局面。
如此一来,策展人书风决定了中国书法的整体风格,而这些策展人更换并不是频繁的。策展人成了书坛炙手可热的人物,其下通常都有不少追随者,书法价值的评判在这里再次让人扑朔迷离。因为策展人通常都是书坛的权势人物,策展人书法价格上去了,书法审美较高的门槛使不少藏家通常都会听从这位策展人的话,于是其追随者的书法价格通常也被看好。与此同时,书法展览通常不退稿(这里指入选和获奖作者的作品),也使书法家的对自己的书法作品缺乏基本的控制。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策展人的书法评选机制,使每次书法展览都缺乏合乎艺术市场规律的运作,从而使书法展览远离了市场,远离了藏家,国际上通常从展览上来培育市场的机会也就丧失了,书法展览目前实际上成为书法人士的名利角逐场。从这里扬名的书家的书法从此便成了墨宝。书法画廊的稀少和难保真以及从书家家里买作品存在种种不便等其他市场渠道不甚理想的情况下,让匆匆不暇的笔会成了书法与藏家沟通的重要桥梁,并且大行其道。
然而书法笔会人声鼎沸的局面又让书家怎样创作出自己理想的作品来,书法的价值如何能保证?藏家又如何会满意自己收藏这样的作品呢?书法精品的缺乏又让书法的二级市场如何形成?
书法机构的种种现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需要相关人员共同关注。
笙歌问答:大家觉得书法机构由什么样的人组成才比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