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段子:
某人四十多了还碌碌无为,于是跑去找算命先生。算命先生掐指一算,然后问:“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哥们说,那就先听坏消息吧。算命先生说:“坏消息是,你四十岁之前穷困潦倒……”那哥们眉头一挑,问:“那好消息呢?”算命先生幽幽的说:“四十岁之后,你就习惯了。”
看完这个段子,我笑了。表面意思是此人四十岁之前穷困潦倒,四十岁以后就习惯自己的碌碌无为了。
那与穷困潦倒之人相反的,什么是牛人?三句话描述:有做第一的执念;有过第一的经验;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而事实是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经验——于是,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不会因此难受,更不会因此格外难受。也许曾经难受过罢……但这么多年过去,早就习惯了。所以穷困潦倒的人习惯了自己的碌碌无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如何培养自我驱动力?今天的分享是自我驱动力和习惯有关,所谓习惯成自然。而培养自我驱动力的方法论就四个字:培养刚需。比如每天吃饭刷牙这类的事情,你觉得自己需要“坚持”去做吗?不会的,因为这是我们的刚需,每天自然而然就会去做的事情。
比如我现在死磕自己写作也是在培养刚需,培养写作的驱动力。因为参加49天成长活动,算今天连续43天日更写文章了,其实在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默默写了19篇文章,基本每天一篇,不过对外发表的比较少,主要是觉得不好意思见人,捂脸!
但是参加49天成长活动后,因为每天要打卡所以写的文章就必须发表出来,后面写的文章明显感觉比不发表的文章更好一点了,可能是因为想到有一些读者会看我的文章,加上自己作为活动组织者需要做表率作用,所以写的时候会比只写给自己看更加的认真,另外读者的阅读以及成长社群的战友也给了我更加要写好利他性文章的动力吧。
有了刚需,其实做事的自我驱动力就更强了。再举一个简单粗暴的例子,比如A是一个非常喜欢钱的人,他有拖延症,每次总说第二天要早起,但又一直赖床起不来,有一天B对A说:“你要是第二天4点起来在C地方找我,我就给你100万”。
你觉得A还会犯拖延赖床起不来么?不会的,因为钱是他的刚需。话说回来钱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刚需哈,换作我们一般人就说我自己把,谁给我一百万让我几点起,那绝对能起来,甚至可以不睡觉,哈哈!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为什么加个定语“正确的”?是因为有些刚需不会让人进步,比如身边很多人有“吐槽”的刚需,不抱怨他们就难受。比如做事觉得有点困难就止步不前的,“找借口”成为他们的刚需也不会让人进步,有价值的事情又有几件是容易做的呢?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
的确对一些人来说“优秀”就是一种刚需,这部分人做事方面,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写到这里,心有惭愧,因为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做到“最好”,所以当听到有人说我“优秀”的时候其实内心是很不好意思的,主要是自己暂时还配不上“优秀”两个字。比如练习坐享5个多月了,然而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的时间有限,总是不自觉的思绪就跑飞了。可能是重复的次数不够多吧。
接下来要培养的刚需,一个是写作刻意练习,另一个是要培养跑步的刚需,加油吧,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