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发现卧室的灯罩掉到了床上,我凭借自己的身高根本够不到灯,就唤个头比我还高的孩子过来安装,将被子叠到一起,孩子能够着灯了,可是灯罩没有办法拧上去,我说等等吧,我去搬凳子,还没有等我把凳子搬过来,孩子就喊我说按好了。我跑回卧室,非常惊讶地对孩子说:不是拧不上吗?怎么做到的?孩子立即笑着对我说:“妈,快,夸我,快夸我,我是不是很厉害?夸我夸我!”我哑然失笑,看着像小孩子一样个头却比我还高的孩子说:“孩子,你真的很棒!这么难拧上的东西,我原来都是要叠摞板凳的,或者借用你爸的身高优势,现在,你竟然可以做到了,还没有用板凳!”孩子满足地笑着,去做别的事了。
我突然想不起来,有多久,我没有这么认真地夸我家的孩子了?随着他年岁渐长,知道自己穿衣吃饭,渐渐自己掌管自己的学习,我只是问问作业写完了吗?需要买什么衣服吗?零用钱够花吗?孩子需要钱的时候呼我一下,需要买练习册了,给我点钱;我的笔没有水了,需要买笔;我的绘画纸没有了,给我点钱,我去买。我说好,然后把钱给孩子,觉得这么大的孩子知道照顾自己,知道应对自己遇到的困难,这是成长中必经的过程,他在成长,这就够了。
但是,我却忽视了,当孩子知道自己冷了需要添加衣服,不需要妈妈喊他穿秋裤了,我是不是该夸夸孩子的自我照顾?当孩子放学等公交车等不到,知道走一站路去坐另一路公交车回来,不会站在公交站牌苦等,我是不是该夸夸孩子的应变能力?当孩子看我晕车还跑去给他送他落家里的公交卡,告诉我说不用担心他会让自己顺利回家的时候,我是不是该夸夸孩子的细心和体贴?
孩子日渐长大,我们关注的已不再是孩子的日常吃饭穿衣,可能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比如月考考了多少分?哪一科拉分比较严重?有没有好好学习?学习方法对不对?是不是更努力地学习了?这次又退步了多少?而且在我们关注孩子的学习的时候,我们不会在他英语考的好数学考得糟糕的时候夸他的英语保持的好,我们更容易盯住那个没有考好的数学念念叨叨,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念叨能让孩子重视他没有考好的这一科目,提升自己的弱项,做到齐头并进,考的更好。我们更是忽视了孩子的细心和体贴,以及吃饭时候对我们的嘘寒问暖,我们会觉得不需要那些东西,我们要的,不过是孩子的高分数。而且,我们会告诉孩子,我们是为你好!
可是在孩子的心里,会有多少失落?多少不安?多少愧疚?多少委屈?那些为人子为人女的好,被淹没在成绩的背后;在追逐成绩的过程中的努力和奋斗,也被不够好的成绩吞噬!所以,我们的孩子的内心,该以何为生?该以怎样的念想,坚持不放弃?
还记得2011年的那首童谣吗?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 /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亲亲我 /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夸夸我 / 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抱抱我 /
如果真的爱我就陪陪陪陪陪陪我 / 如果真的爱我就亲亲亲亲亲亲我 / 如果真的爱我就夸夸夸夸夸夸我 / 如果真的爱我就抱抱我
歌曲是儿歌,所以很多人的思想里,总觉得孩子是需要夸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小孩子有更多的夸奖和鼓励,“赏识教育”的思想更是将这样的夸奖和鼓励变成一种教育的方式推广,一改传统中国的“批评教育”、“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思想,我们的孩子也变得更活泼、更自信、更开朗。
可是,有多少人会注意到,我们的夸奖称赞都给了谁?
(1)夸奖给了孩子——谁家的孩子?
中国传统思想中“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器”、“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等等说法,都是在向我们传递一种思想,孩子是要严格管教的,所以虎妈、狼爸的教子事例给了更多人严格管教的借口。还有中国的自谦语言,说到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令郎”、“令嫒”;说到自家的孩子都是“犬子”、“小女”,也在倡导中国人的对己要严格,对人要和善、尊重。
然而,在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孩子、以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形成了一个特别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当我们看待别人家孩子的时候,自然就能看到别人家孩子的好:谁家的孩子这次比赛得了奖,谁家的孩子又得了第一,谁家的孩子已经自己会做饭了,谁家的孩子已经开始在外兼职补贴家用了,谁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杨洋精通了,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了。
我们能看到东家孩子的礼貌懂事;我们能看到西家孩子的机灵可爱;我们可以看到隔壁邻居家孩子的聪明好学;我们能看到同事家孩子的多才多艺。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家孩子的任性不听话、我们看到了自家孩子的木讷笨拙,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懒惰,我们看到了孩子的随意和放弃,这个时候,做父母的,谁能平静地说:没有关系,我家孩子有他的好!所以很多人说,中国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别人家的孩子!然而,现在的熊孩子都不是任我们指责低头顺从之人,熊孩子一句话怼回来:那你咋不看看别人家的爹妈都是怎么做的?一句话让多少父母恨的牙根痒痒却无话可说!
(2)委屈的背后——你从来都没有肯定过我
一位65岁的老太,嚷嚷着要和自己不成器的老公离婚,理由很简单:我跟着他四十年,憋屈死我了。孩子小的时候,老公整天加班,自己一个人带孩子,外出买菜,睡醒的孩子掉床磕的鼻青脸肿;孩子长大了,生病发烧,老公出差不顾家,自己带着孩子跑医院给孩子看病;孩子长大结婚了,没有钱给孩子买婚房,只好把自家房子整出来给孩子当婚房,两口搬进更小的租房里;自己结婚时的手表,被自己的老公拆了零件去修同事的手表......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血泪的控诉。
然而老公却总是说:她整天都拿这些来说事,可是我怎么办呢?我在单位是先进工作者,我不能不顾单位,不顾工作,左邻右舍有需要帮助了,我不能不帮吧。我要为国家做贡献,不能辞职去私营企业啊......无奈之下,却有很多义正言辞的理由。
看着两个人不合拍的互动,我有点心酸。我们总能看到自己为这个家庭的付出,却总是忘了一个家庭不是一个人的付出就会完整,可是在日常的计较中,谁又能真正看到对方付出的辛劳?说一句:你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辛苦了!
突然想起来几年前外出学习时遇到了一位大姐姐,聊起她的家庭生活,她说她老公在家里是老大,所以弟弟妹妹上学需要他们补贴,公公早就不在人世了,结婚没多久婆婆就生病了,生活自理比较困难,所以一直跟着他们生活。她白天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照顾婆婆。晚上将家里的所有家务都做完之后,她都是筋疲力尽,瘫在床上。干的多了,累了,就会向自己老公抱怨,老公总是拍着她的肩膀,任她哭,然后柔声细语道谢,说这个家要不是有她,真就垮了。谢谢她的包容、体贴和对这个家的付出。她说每每听到老公这些话,想想老公也是每天辛苦上班,回家也帮忙做饭照顾孩子,完了还得听她抱怨,安慰她的情绪,关键是老公懂她的付出,懂她的辛苦。第二天她就会依然斗志满满早早起床做饭。这么些年,给婆婆送了终,弟弟妹妹也都长大有了自己的工作成了家,孩子也都很有志气,一个已经工作,一个在读大学,夫妻感情很好。现在她不想在家等退休,想出来学习,不过都得自己掏腰包,老公不仅不抱怨还特别支持,说她为这个家操劳这么多,该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3)夸奖的背后——看到我,认可我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需要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称赞和夸奖。当我们买一件新衣服,同事说穿着很合体,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当我们努力完成了一项工作,领导拍着肩膀说干得不错,我们的心情又怎样?当对方看到我们辛苦做的晚餐时,开心地说晚饭很丰盛特别幸福,我们又是怎样的体会?没有人会觉得不开心吧?相反,我们会觉得开心、幸福、甚至值得!因为我们的眼光被肯定、我们的能力被肯定、我们的努力被肯定,幸福体验,就在那一瞬间,让我们high到翻天!
能不能看到孩子,看到孩子的体贴,或者是努力,看到孩子的礼貌,或者是自理能力;不以两套标准衡量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包容孩子的不足,更看到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真诚地夸夸他/她。
能不能不拿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配偶,看看多年的陪伴里对方的温柔和付出,看看最初的爱情与现世的安稳,那都是那个人的功劳,他/她成就了我们对家的渴望和梦想。正如曾经的歌曲里所唱:“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虽然你的老伴从来没有对着你说:夸夸我。但是TA那么努力的背后,一定有着想要被看到,被认同、被肯定的心。对着TA也许早已衰老的容颜,也许早生的华发,也许粗糙的双手,也许佝偻的身躯,不去计较一地鸡毛,看看对方的好,真诚地,夸夸对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