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不是因为宅在家里,了无生趣,我可能还是不会静下心去读一本书。
躲进小楼成一统,哪管楼外春与秋。这境界,怕只是古人能具备。 现代人,哪怕待在家里,也很着急想要知晓天下大事。
这几年,买书和看书,都是随性的,连囫囵吞枣都做不到。有时挺惭愧自己的行为,没有方向,凭一时兴起,听到介绍,购几本书,似乎想显摆出好博学的样子。等真正取到了书,也多是束之高阁。
打开书页,一行行的逐字,鼻嗅墨香,音乐渐起,你面对的是一个个跌宕的故事,从现在穿越到过去,沉浸投入,掩卷嘻笑,泪中感悟,似乎已置身于其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扼腕叹息,拍案叫绝 …… 这时的你,旁人见了一定吃惊,思忖,这人是不是疯了?
这样的深度阅读状态,一晃而过在那青涩的学生时代。
我巳不能沉漫其中,安静地去读一本书。
这个时代,仿佛有很大的阅读空间,你只要想看的都可以找到,浩瀚、博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但,突然面对着这么多的书籍,反而无措。
阅读,为什么变得奢侈,是媒体科技互联网信息的冲撞吗? 除了便捷,我们的阅读心理变得浮躁。快餐式文化,碎片化知识 …… 阅读的乐趣失掉了很多。
我们有了文字疲劳或者更市侩的急功近利。不知道从好文中汲取养份是一件很慢的事情,是享受和思考的并行,绝非一目十行,走马观花。
我为什么要强调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只有当你静下来,面对一本书,敬畏和尊重它们时,你才能直正读懂这本书。它滋养着你的骨血,丰盈着你的精神,它让你感觉赚了,多活了好几百年。
好书很多,我们,真正读透了几本?
(二)
此时,困在家里,有了大把时间,心情急需调整。 那就读书吧,买书是来不及了,家里现成的挑选, 我突然变成了自己的王,书们沉寂多时,排队等待着我的探候。
我不再,只盯着每日的疫情讯息。想起某本书里的一个情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个波兰科学家,德国人打到家门口了,他照样埋头做他的研究。 来自哪本书呢? 好像是《 品中国文人 》,它一直放在书架上,两年了,最初听介绍说好,就买了,翻了几页, 搁下, 再也没有拿起。
今天重拾,触摸它质朴的封面,坚着苍劲的五个毛笔字一一 品中国文人,漂亮的汉隶书法, 一目了然,尽显文化气质。
感谢此时还能细读《品中国文人》
果不其然,静下心打开书再读,我完全体验到,学生时代的阅读享受,让你酣畅淋漓,津津有味,好一份精神大餐。真的是章章节节,每一页都是精华,在阅读中不停地牵引着你的心灵,并溅起情绪上的思想浪花。
看来好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不嫌厌倦的书,正如某评论家议 “ 作者的独创性在于现代性眼光与平民情怀,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之融会” , 一语中的,这也是我读后的感受。
321页,按历史远近分,从战国时的屈原开始,司马迁 、 司马相如、 嵇康、 陶渊明、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 悠久的历史人物,并不陌生,却只是上历史课时的固化认知。 你可以挑着看你最想读的文人,从头读,或者从尾看,或中间,都不破坏阅读的整体性。 每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重获生命,迎面走来都是那么地立体生动鲜明,穿插了很多真知灼见和意趣的故事。
这些人物,各自成章,穿连成书,一共四册。
读后,意犹未尽,爱不释手,还想再看第二遍。心中钦佩作者雄厚的文笔和广博的见解。 人文史相融,真情实感深蕴字里行间。 查阅才知,作者刘小川原为小说家,写过不少长篇小说。
刘小川,男,1960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县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协会。
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苏曼殊》《 汉刘邦》《暧昧》《色醉》《老夫少妻》。主要论著 :《苏试 ,叙述一种》《 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 《 品中国文人》(全五册 )另外,还有人物传记类若干。
《品中国文人》荣获巴金文学院第六届茅台文学奖 四川文学奖、 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及苏东坡文艺奖。
(三)
好吧,让我抛砖引玉,且看他首个 “ 屈原” 章。
“ 屈原披头散发徘徊于大江之北,暴雨般的句子挥向郢都。他是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不谙权谋术。他不退缩,不迀回,不妥协,所以他是屈原。屈原把政治的理想方向,保存在文化的基因之中。他是源头性的诗人,天地人神巫,五体合一,他开端性地被流放,开端性的百折不挠……
屈原名平,“原” 是他的字。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和字:“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一一正直而有原则,有丰富而高尚的品德,有不同凡响的才能。
名字对人有暗示和指引,古今皆然。”
看看这样的文字,是不是很生动和过瘾。
“ 楚怀王听信了谗言。 做君王也难,一个九品官也会报怨众口难调。君王所面对的,乃是人山人海。高高在上的楚怀王,其实淹没在深水中。
然而他要决断,流放他的老师、朋友和忠臣。
屈子的《天问》成于洞庭湖畔,一百七十多个发问,连珠炮似的射向天空。 思之深问之广, 后人不复望其项背。
进入他的生命体验几乎是不可能的: 谁能拥有一双屈原式的眼睛呢? 他是巫,是鬼,是神,是草木鱼虫雨雪雷电,是天庭的漫步者,是江湖的巡视者,是宇宙的追问者…… 原始宗教的天地浑成之态,显现于屈原的作品中。
两千三百多年来,屈原的身影既清晰又模糊,既固定又缥缈。屈原千姿百态。他活在汉语的弹性空间中。
屈原不能被穷尽。读屈原意味着无限的生发 …… ”
好了,我不能再摘下去,连作者都说本文 “挂一漏万”, 那我如此的摘选,岂不断章取义?
我只感觉,读每一页,都精彩,人物脉络清晰灵动。历史课上要这样去讲,估计学生们都会津津有味,不再打瞌睡了。
再看:“ 楚国灭亡了,楚声却响彻了华夏大地。这个历史现象颇具隐喻性。刀枪能攻占国土,却对文化无可奈何; 强国的战车驰骋千里,弱国的文化悄然反攻长驱直入; 帝国倾覆朝代更迭,文化源远流长。
项羽是力量型的,屈原是文化型的。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屈原却让南方的生活意蕴审美气象牢牢扎根于北方。”
29页的文字,诠释了以屈原为主的一种文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这种开端性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如春雨润泽大地般,荡漾开来。
现代人,男女老少,估计没有人不知道屈原。我惊叹着文化的渊源,流传至今,甚至成世界性的,他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每年的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也是为纪念他。 这存活千年即熟悉又陌生的屈原,让我感到真正的文化是不熄不灭的。
品中国文人,其实品的是历史、是文化、是人格,是精神,它入口绵醇微苦,回甘无穷,涤荡心胸。你会生出身为华夏儿女的自豪感,无论盛世, 乱世,刀光剑影,明灭的文字光芒纵然暂时扼杀,依然柔韧不息,再焕异彩。人的生命总归短暂,白驹过隙,归于尘土。 但留下的诗文、故事却可以穿越时空,不老不死,惠及于后世。
这本书,你可以看到作者的“ 饱读 ”,绝非一书所限,大量的文献参考列在书后,让你肃然起敬,钦佩于作者的认真专注, 文化情怀。这位集文学史学哲思为一体的文人,很有自己的爱憎。你看他写到喜欢的人物时,总情不自禁地送上褒贬:
“ 细读杜甫这些在成都写的诗,真为他感到高兴。大难不死有后福。谢谢他的朋友们,左邻右舍,王县令、朱山人、不期而至的崔县令、高刺史,多亏他们的馈赠,诗人得以安居,为后人留下不朽的诗作。”
“他字迹潦草,老朋友加以整理,换纸书写。以为一时之欢笑耳,并无传世的意思。老友为他收集,想必有这层考虑。渊明写诗,尽兴而已,他又不拿去发表。英国大诗人济慈,随写随扔,他的传世之作,大半是朋友在地上捡的。好诗像原野吹来的风,风过了无痕。多谢渊明故人,整理书写二十首,全是佳作 ”
看到这,不禁致敬,很是感慨,瞧瞧我们的先辈文人,文好德行更佳。这事估计搁现在,没准就欺世盗名,把别人的论文据为己有了。还帮着整理?
“ 一首好词问世,市井纷纷流传。赵光义这个人也不是不识字,他为何毒杀李煜?他的哪一个神经出了问题?不管他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他杀李煜是犯罪。人间至尊也没啥了不起,上~帝会惩罚他,罚他永远背诵检讨书;跪在美神诗神脚下,叩不完的响头,叩破脑壳却欲死不能 !” 哈哈哈,作者为李煜算是义愤填膺了。
“珠宝有价,文字无价”
这样爱憎强烈的话语,不时出现于书中。
嵇康是我个人偏爱的一位。看看作者的描述,由于篇幅的缘故,只能摘一小节。
“ 屠刀挥向笔杆子 ……
这一天,嵇康破例穿得很漂亮:一袭丝质的草绿色长袍。 以前他常穿旧衣服,穿戴很随意。今天不同,他要尽显龙章凤质。 刑场也是舞台,他将完成他的生命之舞。脚下是厚厚的木屐,走动响声清脆,富于节奏感。他高大挺拔,穿长袍与木屐,越发像个绿色巨人。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史料说超过一万人。他面如美玉,形体标准,这样一个男人,即将身首异处,血从颈腔喷出。
名士可不能浪得虚名,名士走向断头台,照样风度翩翩。魏晋风度,嵇康推向了极致。
嵇康死前弹《广陵散》,高亢激烈,抒情处婉转低回,是当时第一名曲,为嵇康的绝活。临死演奏,绝活变成绝响。
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像《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围观群众受青年学生的影响,纷纷挥泪,饮泣。有学生望天号啕,而空中乌鸦乱叫。
《晋书》载: “ 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 《广陵散》于今绝矣!”
虽然隔着久远风尘的历史,面对这样的文人风骨,依然起心动容。我感受到死亡濒临下的高贵。
《品中国文人》细细读过,你会发现书中的思想性预见性,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拳拳话语,如同预言。
今年这个开头,因为一场肆虐的疫情,变得沉重,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着考验。我们不是局外人,焦虑、担忧、恐惧、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以前太贪欲了,总是尽情地施展人类的优越,以为天地之大,唯我独尊,物尽其用,涂炭生灵,让智慧的心蒙上贪欲的网。忘记了人类只是宇宙间的沧海一粟,生物链中的区区一环。如果人为打破了某一环,会产生持续不断的 “蝴蝶效应” 。
“ 霍金所预言,活不过这个新千年?人类,今天的乡村正面临巨变,若干地域的城市化一日千里,逼向土地 、河流、山峦、天空、村落。 速度本身成大问题,一百年陆续发生的事儿,如果在十余年内全部出现,其后果,是任何巨型计算机都难以摸拟的,逼向自然的同时,也将摧毁生活世界,破坏生活的意蕴层,威胁文化的多样性。
学者们惊呼 :保护自然,保护一切的多样性!
胡塞尔首创的现象学,就是针对科技造成的单一模式。 对科学技术,西方有很强大的反思潮流。
时令冬至,看新闻,莫斯科的气温,竟然和川西坝子温暖如春的气温差不多。我吃了一惊: 真要坏事儿啦? 人类真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像霍金所预言的。
无节制的城市化,人工化,将自然变成存货,灾难将难以察觉的方式逼近我们。你的速度快,自然反弹的速度更快。
上帝让你灭亡,先让你疯狂!
而城市生活一旦失掉乡村生活的参照,将陷入喧嚣与浮躁的恶性循环,怪模怪样的东西层出不穷。 单说自然现象: 雨不像雨,风不像风,太阳不像太阳,月亮不像月亮—— 这是地球村的村民们前进的方向吗?”
打开书,读读古人吧,渊明的诗是一服良药,清热解毒醒脑……
难得、惊喜,在《 品中国文人》的书中读到,如比精辟、真知的洞见,文化历史中张开的一双双慧眼,什么时候,消失断裂在了今天?或者已如昨日之风,哀鸣切切却没有落下应有的敬畏。
这些逆耳的话语,出现在这个非常时期,是不是,再次触动麻木的神经。追溯历史,是为了赢得今天。反思,是智者的行为。
好吧,上下二千多年的文史,凝结在每本书中,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品中国文人》一共四册,由远及近,苏东坡、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鲁迅正向我们走来。书本里闪烁,清晰得亦如昨天发生,他们变成我们的朋友,亲近可爱。所呈现的文化基因,已经散落在人间的万家灯火中。
面对这样的好书,我所有的溢美之词都显得苍白。
他写李白,跟我心中的印象却不一样
“把握李白之为李白,切忌把他弄得面面俱到。 他认识了孟浩然,发现这人的诗有隐士之风。真诗人碰上真诗人了,友谊也不掺假,你来我往,相谈甚欢,孟去扬州,李白写诗送行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后他与孟浩然,终身相忘于江湖。李白的友情,是此时此地的,他忙于感受新鲜事物,不会长时间惦记一个人,包括后来对杜甫。”
当然,你读下去,还有不一样的李清照、 不一样的鲁迅, 不一样的曹雪芹 …… 二千多年的历史哪,多少故事,悠悠行走于天地。想想,这是集数年心血、考证和思想凝聚的书,读着,才知道自己的浮浅。真正的好书,是这嘈杂世界的清凉醒神剂。
如果你喜欢看小说,它一定吸引你读完
如果你喜欢读历史,它会满足你的心愿
如果你喜欢诗词古典,它更能让你倾心
如果你喜欢逸闻趣事 ……
原谅我如此喋喋不休地为一本书倾诉,我知道在合下最后一页的那刻,它真正让我触到点中国的文脉。致敬这些生命的尽情燃烧。
它值得,在你的心里摆放。
2020--2 月 (梦里依稀风铃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