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环顾四周,重新审视你的圈子
如果你喜欢书法,那么就会加入书画类的圈子,和书法家在一起;
如果你喜欢文玩,那么就会加入文玩类的圈子,和文玩迷一起研究讨论;
如果你喜欢舞蹈,那么就会加入歌舞类的圈子,和歌舞爱好者一起训练;
如果你喜欢电影,那么就会加入影视类的圈子,和影迷一起探讨交流;
如果你喜欢美食,那么就会加入美食类的圈子,和美食爱好者一起
如果你喜欢……
这只是以爱好来划分的圈子。
如果你是投资者,那么你身边集中的圈子则是各行投资者,你们讨论的话题自然会带动到投资项目上;
如果你是管理层,那么你身边集中的圈子也会是公司管理层,你们的沟通交流也会是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来看待解决问题;
如果你是基层员工,那么你身边围绕的更多的也是基层员工,你们的聊天重点会集中在具体工作执行而非计划。
这是以职业特点来划分的圈子。
我们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圈子,看看都有哪些类别,哪些层次。
02
学历有时候比能力来得重要
以前的我一直认为与能力相比,学历并不显得那么重要。直到最近的两件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到高考的事情。
高考失利,比平时的成绩低了近40分,当时的我已经下定决心去复读了。
但因为家里的种种原因,随便填了个志愿,匆匆决定了我之后的命运。
本科,一本,我还是慢慢接受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
但他跟我说,其实学历在两个时候很重要。
一是求职择业。敲门砖,名校会有自带的优越感,其实我当时很不想对这个看法表示“苟同”。
二是朋友抱团。你在什么学校读书,你周围的圈子就自然而然是什么人,虽说名校的学生不一定百分之百非常优秀,但至少比例会更大。
第二件事是公司近期的招聘问题。
所有主管级员工必须是统招本科,仅仅这一个条件不只把多少人卡在了门外。
在我看来,这也关系到圈子的问题。公司通过这个硬性条件来主动把这个圈子带动为高学历的圈子。
03
圈子里的眼界和层次
董明珠一句话,王健林投了5亿,做万达从未涉足的新能源汽车。为啥?因为他们同属一个圈子,王健林相信董明珠的眼光,他们对这个行业有相同高度的判断。
这是属于大企业家的圈子,他们会站在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制高点来审视发展前景和动态。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我们的圈子显然没有那么“高级”。
我们圈子里的朋友,总结起来无非六个字:聊得来,跟得上。
聊得来,得有相同的三观。
最好的爱情是嫁给三观相同的情投意合。
最好的圈子又何尝不是三观一致的志同道合。
跟得上,得有相同的高度。
处于同一高度看待分析问题,没有过分仰视的迁就,也没有过分俯视的委屈,这样才能长久维持。
如果身处一个圈子,你一味地从别人身上索取,一直吃力地想要跟上别人的思维与高度,自己会觉得很累。而如果你一味地输出,从这个圈子里面接受不到一点对自己有价值有提升的信息,自己自然会远离。
从你身边的圈子和朋友可以看出你的层次?可能会有反驳,有的人身边三教九流样样齐全,正邪两道通吃。但此时是不是要看他真心以待的圈子在哪里?
04
努力提高圈子的质量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周围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输入与输出对等,价值交换平衡,这样的圈子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不可否认,优秀的人,会拥有更有效的高质量圈子。
因为他们自身的学识、思维、能力有一定高度,圈子内交往过程中,可以尽量规避“不等价交换”的现象。不给他人带来麻烦和困惑,常言道“事多故人离”。
格拉德威尔说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正常人的心智能力相当,此时拼的就是努力、耐心和坚持。
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在某一领域有了独到的见解或较高的建树,自然而然会觉察到身边的圈子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有完全不同的层次和高度。你不再是纯纯的“索取者”,也不再是单单的“付出者”,你们的价值交换基本平等,处于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指点、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