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曹操因“鸡肋事件”杀了杨修,回到许都却若无其事地走到杨修之父杨彪面前,问道:“杨公为何这般消瘦啊?”杨彪心如刀绞,却害怕杨修之事祸及全族。于是,他强装镇定,用一句话打消了曹操的疑虑!
杨修是三国的著名才子,又因为出身高贵,所以在曹操的手下做谋士非常得到同僚的敬重和礼遇。当时是一个非常看重出身和门第的时代,而杨修,就是那个时代的翘楚。
杨修出身弘农杨氏,是地地道道的大贵族,他的父亲杨彪和祖父都在朝中担任太尉,属于累世公卿。母亲则是袁术的女儿,汝南袁氏也是当时的名门,所以按照今天的话说,杨修绝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而且他非常聪慧,成年后踏上仕途走的也是顺风顺水。在担任曹操的主簿时十分尽心尽力,因此曹操对他十分敬服。曹操有一次在朝堂上对群臣说:“德祖聪慧得体,处理公文深刻有文采,不可多得也。”有一次,曹操和他去巡游曹娥碑,看到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
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曹操走了三十里路才想出是“绝妙好辞”四个字,而杨修站在原地没有动就猜到了答案。
他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一个‘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苦的事。受辛苦合成一个‘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
于是曹操感慨的说:“我的才智赶不上你,竟然多想了三十里。”
但是,杨修的聪明颇有一些小聪明的意味,不仅不识大体,而且太过喜欢卖弄。不管是“一合酥”还是“门内加活”都让曹操十分没面子,所以,最后因为“鸡肋事件”被处斩。
而当杨修被杀之后,曹操回到许都,十分不怀好意的询问杨修的父亲:“杨公为何最近消瘦不少啊?”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十分敏感。父亲死了儿子,是一定会心情悲痛的。况且还是因为这样一种“莫须有”的罪名,所以,杨彪的心中是十分愤懑的。但是曹操这样问,明显就是一种带刺的语气,回答得当就是云淡风轻,一旦回答的不好可能就是满门灭族了。
于是,杨彪镇定语气,沉思许久,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我很惭愧,自己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但是还有一种老牛舐犊的慈爱。
这句话很是高明,一方面体现了自己做为父亲,老年丧子的悲痛与无奈,另外,则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是我没有教育好儿子,他的死是咎由自取,您没有做错。
说到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一点金日磾的故事。这是发生在汉武帝时期的一个经典故事,金日磾是降汉的匈奴人,因为擅长养马,所以很得汉武帝的青睐和器重。刘彻爱屋及乌,因此对他的儿子也非常喜欢。
但是金日磾的儿子却没有父亲的这种谦虚恭顺,他反而十分狂傲,恃宠而骄。幼年时候经常在皇帝面前嬉笑逗乐,没有规矩也就罢了,成年之后也越发张狂。不仅言语失当,更和后宫的宫娥彩女私会在一起,闹得十分不像话。
结果有一天,被父亲发现了。金日磾十分震怒,他认为儿子的这种放肆行为早晚会给自己的家族都带来祸端,于是决定痛下杀手,把亲生儿子杀掉,借此表达自己全心全意对汉武帝的效忠和诚心。
杨彪用这个故事来隐喻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没有像金日磾一样有先见之明,应该早早的约束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算是一个十分谦和的动作了,也正因这个原因,所以曹操决定对杨彪网开一面,弘农杨氏也可以继续传承。
其实,杨修最大的死因还不是在于“鸡肋”或者耍小聪明,而是他的身份和参与了曹操晚年的夺嫡之争。
曹操晚年,对于储君问题十分犹豫。丕公子年岁偏长,聪慧仁孝,是个不错的孩子,植公子学富五车,文雅风流,十分符合曹操的眼缘。所以,曹操在这两个儿子之间十分犹豫。不过,按照传统,立嫡立长才是常态,所以选择大臣们默许曹丕才是合理的。而杨修十分没有道理的站在了曹植的身后,成为他的铁杆粉丝,为他摇旗呐喊。
而且,不仅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曹植的聪慧,还经常为曹植出谋划策,利用自己的聪明来想象曹操的问题,想到最佳答案,让曹植的回答更加正确得体。但是,这样的事做多了就肯定会被曹操知道,当事情败落之后,曹操十分震怒,他曾当面对杨彪说:“你的宝贝儿子太骄狂了,倚仗你的权威,居然教坏曹植,实在是太不像话了。”
可以说,杨修遭到曹操的记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常年累月的结果。所以在杨修被处斩的时候,他十分懊恼,羞愧不已的说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我早就知道自己要死了,就是觉得死的晚了)
再者,杨修的身份也是十分敏感的。曹操本来就不喜欢名士贵族,如果像杨彪一样安分还勉强可以接受,但是杨修的身上不仅有弘农杨氏的血脉,还有汝南袁氏的基因,这就太敏感了。再加上杨修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贴合,继承人问题又和自己相左,所以,斩杀杨修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