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贺传庆,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十佳班主任,语文名师,聊城本地家长教育倡导者。
本文已由作者授权“学生家长团队”在简书平台发布。
脚上有了点皮炎,需要抹点药膏即可。但是拖延着以致没抹,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妈妈对卫生很讲究,抹药膏时必须用药棉棒,直接用手涂抹时绝对能带来世界末日效应。因为读书的原因,家里的东西摆放不是那么有规律,所以药棉棒就时隐时现,那么这个皮炎的治疗也就时断时续。连续几次后,就彻底给忘了;有时候想起来该涂抹药膏了,就感到还得找药棉棒,太麻烦了,就搁下了。
由此想到许多孩子的厌恶学习,大约也有这一因素在,即学习大部分应该是一件简单的、随机性的、玩赏性、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事,但是家长呢很容易给孩子附加上很多东西,以致让孩子望而生畏,缩手缩脚,彻底厌烦了。
比如孩子看书,家长根据老师的教育,那是坐姿时必须端正的,是不能倚在床上的。
这个时候我往往想起一幅画,就是领袖在大木床上盖着毯子斜卧着看书的场景。
坐姿不端正会让脊柱扭曲变形,躺在床上看书容易近视——不过,懒懒散散地看书真是一种享受啊,我记得冰心的寄小读者里经常提到自己在病床上是如何看书的,并没有正襟危坐哦。
“坐姿不端正会让脊柱扭曲变形,躺在床上看书容易近视”,这句话对不对?对,非常对。但是我以为仅仅是针对课堂和学习功课等正式场合而言。非正式场合尤其是自我场合,拿过自己的书把玩把玩,看看这本,看看那本,躺一会,坐一会,实在是妙不可言。
我本来以为这种发现是我自己的谬见,没想到读《中庸讲记》,南怀瑾老先生也持相似观点,“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真正的读书要轻松,他记述自己小时候读书是这样的:像我小时候读书,我是爱读书,一辈子的这个习惯,也是个毛病、大嗜好。我读书啊,不同的书,摆很多种,(这边)这些是圣经,很严肃的,(那边)小说、武侠的也有,什么的也有,黄色黑色白色蓝色都摆,科学也看,航空也看,包括驾飞机、驾船怎么驾也看,摆得多。读到这个地方,读不通了,想半天想不通,我就丢掉,抓出别(的)一本小说来看看,或者像是诗啊、词啊来念一念,搞了半天——哎呀!这个道理是这个!再拿起一看,读懂了。这就是读书玩索。
比如说吧,如果大家要求我,贺老师,你每天给大家写一篇教育论文共享吧。绝对把我吓倒。我就这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晃晃悠悠,自得其乐,蓦然回首,也写了不少文字了。
我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家长如果想让孩子热爱学习,不要设置那么多条件,除非是做功课,其他就不要要求那么细致严苛了。
我们中心目的是让孩子喜欢读书喜欢思考,管他是边吃饭边读书还是边方便边思考,只要他爱上了读书和思考,我们的主要目的达到就行了。
有的家长会着急地说,那孩子的健康不要了?亲,孩子达到这种状态,不正说明孩子心理很上进很健康吗?心理健康了身体健康还远吗?另外,牛顿、爱迪生这些人因为搞研究都是吃饭睡觉不太规律的,我感觉貌似他们的健康还不错。
更进一步说,孩子做功课的时候坐姿端正了,扩展视野的时候闲散一下不正是一种思考状态下的休息吗?不正是疏散筋骨吗?不正是有益健康吗?
总之一句话,想让孩子做事,一般情况下就别设置那么多条件;让孩子真热爱上这个事之后,再逐步提要求——反过来说,孩子都爱上这个事了,还需要我们提要求吗?到时候我们恐怕得踩刹车吧。
前提条件的过多设置,会让孩子对生活的趣味一点点淡化。
忽然想到鲁迅先生的《五猖会》,因为父亲要求他必须背完书才能看五猖会,导致幼年鲁迅对五猖会的一腔热烈的盼望变成了这个样子:“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
鲁迅的看戏的趣味完全被破坏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