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号召力超强的背后
独立寒秋
2021年的春节,为了防疫、抗疫大局减少人员流动的需要,政府倡导“就地过年”。或许起初认为这样不带强制性的倡导,其号召力会相当有限,因此,还不乏许多地方“层层加码”,甚至是“一刀切”地限制人员返乡过年的现象。县乡、区街要求须凭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到了村、居或公司、工厂,便直接变成“若要回乡过年的,年后回来,厂里就不再要他了,房东也不再租房子给他住!”虽然发现问题后,国家及时发声,严令禁止“层层加码”及“一刀切”的做法。可最终,据说还是有七成人“响应"号召,选择了“就地过年”。于是,不少动车因乘客不足而停开,许多开了的动车上据说乘客上座率也不足50%,像往年春运期间火车站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的场景也不见了。这么好的号召效果,可谓始料未及,超过预期了。
之所以一个并非强制性的倡导,便收到了甚至比某些行政强制法令还要好的效果,除了确与国民大局意识、听话意识超强有关外,其背后潜藏的某些社会的、思想的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恐怕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曾向一些不同文化程度的年轻人、中年人了解过,问他们:工作地与家乡都是低风险区,后来也取消了核酸检测的要求,车票也好买,有的甚至自己有车,为什么就决定不回家过年呢,而且态度还是那么的坚决和毫不犹豫?
一位大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回答说,只有春风得意的人才喜欢过年吧,大多数人都是钱难挣,家难成,业难立,回家过年怕父母催婚,怕旁人问挣多少钱一月?买房没有?买车没有?总之,有一道道的难关要过。以前没有不回去过年的理由,今年政府号召“就地过年”,就好比我们想要瞌睡时正好递过来一枕头了,岂有不牢牢抓住它之理?
一中年农民工二代,和老婆孩子们长年在外,大人务工,小孩则跟随自己在外地上学。往年都要领着一家大小回乡看望老父老母。今年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过年了。他说,平时供几个孩子上学,经济压力就已经够大了。回家过一次年,又是置办年货,又是走亲访友的,这又要一大笔开支。此外,光是几个人来回的路费也要小几千元。这过年就像是一道难关,让我望而生畏。今年有了这么个借口可以不回去,省钱省心又省力的,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划算了。因此,说实话,我心里特别感谢政府的这一倡导与号召的。
总之,所访数人之中,不但鲜有因未回家过年而怀思乡念亲之情的“失落”者,反而是“欣喜若狂,正合吾意”者居多。细究其因,他们自己口中的“生活压力”之说,虽也不无道理,但却绝不是真正的根源所在。窃以为,真正的根源在于:对故乡对亲人的感情正在年轻一代的心底日益淡去,甚至泯灭。因为,他们的童年、少年,不一定是完全在家乡度过的,有的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外生活与上学,有的在亲戚家托管,有的则从小学开始便寄读在全封闭式管理的私立学校了。即便童年、少年时代一直在老家生活,他们跟同伴跟亲戚接触的时间与机会,与我们这些六O后七O后相比,也大为减少了。因为他们除了读书,已经很少干农活了。不像从前,孩子们几乎天天一起去砍柴、放牛、拔猪草等等,邻里之间,亲戚之间也常在栽种与收割的农忙时互相帮忙,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与互帮互助亲密接触下,自然而然的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而他们年轻一代之间则不然,他们与同伴、与亲戚之间其实接触不多,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干活与玩耍时间的减少,他们与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接触与感情也不如我们那样深。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十分淡漠,跟邻居和亲戚们也都不大熟悉,甚至根本不认识。所以他们对家乡对家乡的人无思念之情也就丝毫不足为怪了。此外,如今的众多现实也确已证明:一味奉献的父母,绝对养不出感恩的子女。如今的年轻人,都是在父母的羽翼下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的,他们的父母从来不要求他要为父母为家里做什么贡献,他们也便养成了从不用为父母着想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了,他们从来不知道父母对他们也会有些什么需求——哪怕是一句暖心话。久而久之,当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再无能帮助到他时,他们本就对父母十分淡薄的感情也便自然更是降到了冰点,所以,他们才不会以父母为念,才不会有什么非要回去跟父母团圆过年之念想。
由此看来,“就地过年"号召力超强的背后,其实是另有原因的,绝非全是真正为了响应号召之故。说不定,从这个春节开始,许多人不回家过年,今后或将成为常态。以往春运的压力山大,也或将从此大为消减,甚而不再。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管窥蠡测之见,或许不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而知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