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了最近风评很好的《七月与安生》,总体觉得还是用力过猛,并不是很喜欢,但却意外觉得影院的这张宣传照很有意思,浴缸里赤裸相见的闺蜜以及窗外隔着一道墙的男生,看起来如同一个关于女孩子青春领地的隐喻。
影片的宣传点都着力在“三角关系”,“闺蜜与男友”之类的话题上,似乎很少人提到这个故事里一个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很显然,男主角家明在安生与七月之间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图书馆里七月主动的一吻或者庙里与安生对视的三秒钟,都足以让他相信他已经爱上了她们。但直到影片结尾,当家明消失在黑夜里,只留下一句“我可以来看孩子么”的时候,应该所有观众都会彻底明白,他爱的始终是自己,他的感情与两个女主所付出的相比,既不同步也不对等。但影片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家明作过任何负面评价的暗示,哪怕最后作了承诺后又在婚礼上落跑,他看起来还是那个中学里人畜无害的男同学,青春期男女生对自我与情感认知的异步呼之欲出。
没有太过剧烈的身体变化,也没有需要急迫宣告领地的虚荣感,女孩子的青春期来得比男生更平静。但这种平静是静水深流,是一种更深刻,也持续更久的自我认识的洗礼。在初中的女生寝室,一个女孩子曾经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们说,你们知道嘛,生宝宝这件事穿着棉毛裤也是可以的。很快大家就这件事各持己见,迅速站队分成了两派。当然也会有个别早慧的女孩会不屑于参与这样的讨论。同时期的男孩子,放完一个暑假回来,都好像约好了去某个神秘的小岛上喝了什么神奇的药水一样,一夜长高。但仍然刻意做着一些类似跳一跳去碰门框的滑稽动作。男生对情感认识的异步与滞后,在罗伯·莱纳的《怦然心动》里表达得更清晰。
影片开头,十三岁的小安生执意不要在军训时候将长发束起,眼神里充满了小鹿一般的不安和灵动。安生和七月支开大人,一起洗澡,分享彼此身体上陌生的变化,也通过对方建立自我认知。从那一刻起,独属于他们的青春领地便已经开始筑起,门口立着“闲人勿进”。因为家明的出现两人之间矛盾爆发的一场戏,男主被七月要求留在门外,七月和安生在里面用自己的方式俩解决这件事情。这个房间,正是这个隐喻的强化,是男生永远都懂不了也进不去的领地。
青春期的女孩子总是希望掏心掏肺,希望把一点点小情绪放大给喜欢的人看,想要获得关注。再大一点,再经历多一些的人事,很快就不会这样毫不吝惜地挥霍心力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十几岁开始的感情总会分分合合,明知已经不堪维系也彻底转身离去,比如七月明知家明的心思,仍然没办法潇洒斩断。除了沉没成本之外,大概也是青春期被放大的表演型人格的延续。迷恋你们彼此为对方做过的那些疯狂的小事,就仿佛一个演员迷恋观众为自己的表演留下的每滴眼泪。毕竟,人一生谈得最长的恋爱是自恋。想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彻底在那些为青春期做注脚的错误感情里放下对方,也原谅自己。七月最后离家,其实也是离开这种执念,完成一种情感上的救赎。
最后说一些题外话,大部分的国产青春电影,都会需要一个戏剧性的,有仪式般意义的事件来宣告青春期的结束,晾晒每一个人为自己慌乱的青春所付出的代价,比如新郎落跑,比如独自生下一个孩子…《七月与安生》也没有逃离这个狗血的窠臼。因为把女孩的青春期把握得纤毫毕现的好处,这样情节的安排倒没有让人觉得非常身心不适,只是非常可惜而已。用力过度,需要强情节不断推进,这其实都是影片不自信的表现,就如同食材不够新鲜就拼命用佐料掩饰一样窘迫。
作一些不恰当的对比,同样是说糊涂的青春,安藤樱主演的《百元之恋》结尾,黑夜里一句“一起去吃饭吧”,一曲慢摇诙谐地响起;《怦然心动》里最后男女主角在重新种那棵树苗时,双手叠在了一起,镜头就缓缓拉开,再没有旁的多余的话,再没有多赚些眼泪的野心,这就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