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阅读英文原版书是掌握英语的绝佳方法,特别是读名著,效果好而且不怎么花钱。不信就看看民国时期那些大师们,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语言专家们瞎编的所谓教材,也找不到几个外教,最多的学习材料就是那些原版名著了。所以那个时候,条件很匮乏,但大家英语学得都非常溜,像林语堂,冯友兰等大师,很多著作直接上来就是用英文写的,比如《京华烟云》,《中国哲学简史》等,后来才经人翻译回中文的。
世道变坏是从中国人自己编英文教材开始的,为了把英文入门门槛降低,也为了显示砖家们的“博学”,大多数中国人学了十几年英语,只能看懂中国人编的“教材”,真是贻害无穷。我曾经也在课堂教育的坑里十几年,后来出国对语言学感兴趣,一番研究后,把书架上外国的书都换成了英文原版,这才发现打开了一扇大门:只要你把它用起来,它就为你所用了。感觉自己之前的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学英语而开始用英语,最佳时间点是你刚接触英语那会,另一个是你看完这篇文章之后。
原著才是最佳学习材料
跳出这个坑的关键就在于,尽早把害人的教材扔了,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这当中最好的就是名著了。因为除了语言本身,你还能学到他们的文化,也为你跟他们交流提供谈资。比如你去背《新概念英语》,当然英语能力会有提升。然而如果你用相同的时候去熟读《哈利波特》,那你的收效会更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 前者是为英语非母语的人编造出来的,英语世界的人根本不会去看。但他们基本上都知道《哈利波特》,你跟他们聊这个会聊得飞起,因为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口语不好,除了语言本身,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谈资,跟老外根本无从聊起。从“How are you?”开始的死亡三连问结束后,就不知道要跟人说什么了。
- 前者是还是“编”出来的,所以很多不地道,你无法体会到英语世界的人是怎么用他们的语言的,比如你肯定想像不到J.K Rowling可以用多少词来表达“颤抖”这个动作,同样还有“说话”这个动作!这些就算你把《新概念》倒背如流也学不到。
-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无非是因为它要么文字很美,要么思想深刻,要么故事很吸引人,这些是经过时间验证的,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无论是哪种,都不是一般教材能比的,从来没哪本教材可以让人看如痴如醉的。
所以教材只适合一开始启蒙用,如果你长期接触的是教材,那么你遇到真实的英语材料多半会觉得不适应,这就违背学英语的初衷了。所以教材,外教什么的都不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大量接触原版材料才是,最好的当然是原版名著,原因上面也说了。
关于选书
那问题就来了,原著好是好,不过一开始难度太大,很难坚持下去。道理都懂,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图书馆里的英文原著,一般都是这样的:前几页有很多批注,但几页后就空荡荡的了,很显然大家知道读原著好,但都读不下去。因为手捧一本字典把生词都查一遍,想把原著看进去是件非常困难和反人类的事。但并非没有办法,别忘了这篇文章就是为这个而写的。
首先明确几点:
- 先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读物,英语读物的分级做得比中文好多了,从入门到高级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这里说的适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词汇难度,另一方面是篇幅。但最根本一点,是你得对它感兴趣。一开始不要挑战高难度,篇幅不要太长,不然有种怎么也读不完的挫败感。比如一般过了四六级,看《哈利波特》(前三部难度小,后四部难度逐渐加大)问题不大,内容大家也都喜欢。
- 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尽量少查单词。我们这里说的是通过“大量”阅读,也就是泛读,提高语言能力,所以不要把课堂上那种做精读的方式来做泛读。《把你的英语用起来》这本书里介绍了原著透析法,大意就是保证大量输入,大脑有自发的存留机制,接触得越多,认得的东西也越多,我们掌握母语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总的来说,查词的频率尽量控制在两页一查,这主要是保证阅读的流畅性。如果你不查或查得少,会影响你对文章的理解的话,建议换本简单的书。
- 尽量选小说,但最核心一点还是自己喜欢。因为小说一方面来讲可读性比较强,另一方面传统英语教育是偏学术而少生活化的,所以看论文什么的没问题,但一般去餐厅吃饭点个菜就蒙逼了。而小说一般是生活化的,因而对于传统课堂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也是中国学生英文最弱的部分。
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一般来说纸质书有最佳的阅读体验,但在英文原著这里倒不一定。当你不怎么需要查字典的时候,选什么都无所谓,但如果一开始看的话,还是电子书比较方便,在查词上会给你省不少时间,另外在复习单词上也方便不少。纸质书就不说了,下面主要说下电子书。
亚马逊Kindle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亚马逊Kindle其实是看英文原版的神器。众所周知,Kindle设备有着类似纸书般的阅读体验,笔者拥有不下4种不同型号的电纸书设备(这些对比我在另外的文章里写,这里就不赘述了),虽然Kindle出了怎么久看起来变化不大,但从综合体验来说,目前依然是最佳的。另一方面,亚马逊上的进口书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如果你买了它家Kindle Unlimited服务的话,一些经典的书已经都包在里面了。如果你一个月看的书超过3本的话,我强烈建议你购买这个包月服务。
在上面买原版书的时候,记得确认那本书的生词提醒功能是“已启用”的。Kindle的“生词提示”功能,简单来说,就是把生词难词先帮你把意思标出来了,这个功能在Kindle这种刷新比较慢的设备来说,真是太有用了。放张图大家自己体验一下。单词提示量的多少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行调节。基本可以实现不查字典情况下通读原文,阅读速度非常可观。需要说明的是,生词提醒这个功能,在Kindle安卓的App上也是有的,但iOS上没有,亚马逊和苹果的关系很微妙。Kindle的阅读生态是相对完善的,但也是封闭的,只有亚马逊的正版书才有生词提醒功能,你自己传的书是没有这个功能的,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
蒙哥原版阅读器(iOS)
这款阅读器只在iOS平台上有,但是它在查词的过程中只需要点一下,效率极高,也会提供按你标准把难词标出来,所以也算是一款透析神器。
其实iOS还有其他像悦读这样专门设计来做透析阅读的,不过上面的书有点贵,而且选择面不及亚马逊商城那么广,所以个人认为吸引力不大。
静读天下(安卓)
其实安卓平台上有很多,这里只拿静读天下(Moon+ Reader)来举例说明一下。安卓上阅读器可以设置查词的时候调用手机上安装的其他字典,比如深蓝或欧陆词典,这里用欧陆词典是因为它家的每日英语听力可以用来做听力精听精读,然后生词可以同步。
其他电纸书
除了Kindle,其实还有其他电纸阅读器,像文石,博阅等基于安卓的电纸书,因为可以像普通安卓手机那样装各种App,例如微信读书,京东读书之类的,所以内容来源更广,你可以在上面看不同来源的书,但缺点就是电池没有Kindle那么耐用。
关于生词
如果每天看书,以两页查一个的频率,如果一天花半小时的话,一天大概会积累下几十个单词,每天花十分钟把它们消化并清除掉。请放心地把它们清除掉,因为你只有以后还会遇到它或以后再也看不到它两种可能。如果你以后还会看到它们,你就算留着,该忘的还是会忘的;如果你以后看不到它们,留着更没有什么用了,所以请果断清除掉:)
关于每天朋友圈打卡阅读
现在有很多做阅读社群的,套路都差不多,就是每天花十分钟看期刊或原著,看完在朋友圈打卡可以返还学费。这种听上去挺符合逻辑的,但他的目标用户一定不是“大量”阅读的。如果你看过金庸武侠小说应该知道,一本小说拿过来,基本一两个通宵就看完了,根本停不下来,如果有人让你每天看半章书或半集电视剧,要么是这些书根本不吸引你,要么就是这么设计的人自己根本没体会过阅读的乐趣。像《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这种简短的小说,你拿起来翻几页,待你放下去的时候,要么你就看了那几页,要么你已经从头到尾看完了。前者是它不吸引你的情况,后者是你看了几页之后被它深深吸引的情况,除此之外无它。
我不否认打卡是种对抗惰性的好方法。但所有人千篇一律做同样的事,只能说中国人的想象力真是匮乏得有些可怜。而且用这种类似课堂作业的方式来对待这些课外读物,就有点像是规定玩家把游戏当作业,一点乐趣都没有了。知乎上有个高分回答,大意是,如果一件事你觉得要坚持,多数情况下你做不下去,因为坚持是件消耗意志力的事。
所以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语言能力,这件事成立的前提是,你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不成立,以上我说的对你都没有用。这个做法对我有用,是因为我觉得房龙的《A Story of Mankind》写的很生动,Bill则把《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里的科普写得浅显易懂。正是因为我觉得很有趣,所以我用不着特地去想这个事,反倒是得把持住自己,尽量做完工作上的事,再去看这些书。
所以如果一本书要通过打卡才看下去的话,我倒是建议赶紧换本书,无论是书本身有趣,但你水平有限看不懂,还是你本身觉得那本书很无聊。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用,少学英语,而是边用边学。我记得刘德华说过的一句话,他演过很多片子,我都不记得了,但这句话我印象深刻:“学到就要教人,赚到就要给人”,钱暂时我还没赚到,但不妨碍我把学到的教给有需要的人,语言本该是有趣的。
另外我有个语言爱好者的群,有兴趣的可以找我加入,但确保你已经找到你的方法了,不然你跟大家没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