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面镜子,对任何诋毁你,怒骂你,甚至殴打你的人,你只是一面镜子。心不起波澜,不做回应,就做到了真正的无为,做到了修行。怒是他人的业,不要让自己因此也得恶业。
爱是一种无常,你所能拥有的只有自己的心。
高要求来自内在的一个驱动力,通常是我不够好,我无价值,所以会驱使你去证明自己有价值,让你的对象也有价值好来增添或证明你的价值。
所以要做的是找到并且聆听自己内在那个不断批判、督促你的声音,认真的聆听,但是不要被它驱使去做任何事。
能够看见自己行为和这个声音之间的关联你就已经成功了。
头脑的安详与心的安详是息息相关的。
安详意味着不再需要防卫或保护,那是一种安住的能力,一种不在乎事情会怎么样的态度。
换句话说,你不再需要拣选或压抑了。
我们中大多数人常常既害怕失败又害怕成功的达成目标,因此我们不是真的下定决心转换我们的意识进入到拥有目标的意识状态。
我们害怕小我的强烈反应。我们害怕会象以前一样:很多次的尝试然后失败。这太“打击我们自己”了。
或者,当我们真的得到我们想要的后,我们害怕会有严重后果:感到懊悔或者是意识到它不是真的使我们幸福。
因为这些恐惧,我们没有真的下定决心根据我们的意图去创造我们的生活。当我们与我们的潜意识程序“随波逐流”,而不是让事情出现巨大变动,这样也许我们感觉更安全些。
人最难改变的是性格,但更难改变的,是面对欲望时能不被它影响的人性脆弱。
我们表面追求甜蜜的爱,潜意识却错认爱情应该很痛苦,追求戏剧性的激情。可我告诉你,你若经历过深刻的爱,你会明白戏只是戏,宁愿爱在平实中,静静地呼吸。
是我们爱得太浮浅,才妄求翻高浪,自制爱情灾劫,正因为你跟爱分裂了,要靠灾难重逢爱。
人为何特别喜欢伤口,老是执著旧伤痛呢?原来人都害怕孤独,经常希望证实自己的存在价值,吸引别人的关注,觉得平平淡淡地活着不算有生命意义,期望发生特别难忘的印记,让平凡的自己看来独特一点,添一点重量。
因为伤口有疤痕,能时刻让你看见,提醒你曾经沧海,饱历风霜,替人生刻上深度。于是,你舍不得治愈伤口。
感情创伤方便你去制造一个非凡的身份认同,就是那种“我经历过你未经历过的痛,所以你不明白我”。表面上,我们都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可是潜意识里其实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太被了解,被看穿后便没戏了。
你把你的生活变艰难了么?
或者,你可否因为对挫折怀有一种秘密的热爱,而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永远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对于你来说,追逐一场华丽的失败是否比寻求一场容易却可能后悔的成功更加安全呢?我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你现在必须要正确认识你自己,而不仅仅是因为你将会获得很好的机会来得到你内心所渴望的。
所以最好确定你心里所想的是正确的东西。
两难是源自于两个信念:匮乏和无价值感。匮乏就是觉得宇宙不会那么丰盛地给我所有我想要的,因为有一种东西叫做“代价”,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所以我想要的不可能两全其美。
无价值感就是:我不值得、不配得我想要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有些牺牲,以作为交换,因为我本来就不是个幸运的人。
而从灵性的角度上来说,这两个信念都不是真的。宇宙的丰盛是无边无际的,而它也是雨露均沾地、无私地与每一个众生分享它的丰富。
你的匮乏和无价值感是来自于我们小时候的制约,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多少都让我们受到一些伤害,很少有父母能让孩子感到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因此匮乏感和无价值感就是我们小时候在受到挫折、打击之后,采取的保护措施。
我们会觉得:一定是东西不够分配,有所匮乏,我才得不到我想要的。要不就是,一定是我不够好,所以大人无法满足我的需求。
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试着采行对我们比较有用的人生信念,不必抓着老旧的模式不放,但是这些模式都在我们的潜意识的底层,平时不容易察觉。
生命中第一次的痛苦感觉,通常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选择不要记着它,将它深深地埋在潜意识的深处,但是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却会在我们的生命里一再重现。
比如小时候当你有所需求,或是你觉得孤单、害怕、难过,或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你试着去找父亲或母亲,可是那时候他们正在谈话,当你试着去请求他们,却受到了责备或是惩罚,或者他们曾经大声地向你吼叫。
这样一个经验,可能就成为你生命的一个制约——虽然我们已经忘记了当时自己是如何害怕、如何恐惧,但是这样的一个制约却跟着自己的生命,所以当你长大成人后,虽然有急事要找朋友,刚好他在和别人谈话,你就会不知该如何介入才比较妥当,也不知该如何处理自己当时的焦虑和烦躁,然后总觉得有一股莫名的、坐立不安的感觉卡在你的心里,使你无法介入别人的谈话中。
今天你所有的一切,无论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都是生命最高的智慧为你做的选择;此时你所呈现的一切面貌,都是生命的潜能为了生存下来所做的抉择,这不是你不好,而是在这环境、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已经做了你所能做到的最佳选择。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退缩、没有自信的人,那么回想一下在生命的某一段过程中,退缩曾经是你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很难与别人接近的人,那么也可以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过程,或许不与别人接近,是你曾经所能做到的最佳选择;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容易放弃、很难去坚持的人,你也可以回头看看,你曾经有过因为坚持而换得更痛苦结果的经验,为了不让自己受到更大的挫败,你学会了留在安全的地方,你选择了放弃。
释迦牟尼是全然的洞察,他很客观地观照这个世界。洞察本身就是一个观照,让自己从事件中完全跳开,自己就是一个全然的观照,客观地看这个世界发生的所有事件,甚至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它是一种成熟的智慧,不带任何判断、不去分别是非、只是“如其所是”地看这个世界,看所有发生的一切。自己本身不存在,跳开来看是洞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而觉醒则刚好相反,例如济公,他活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发生里,和自己的情感、感觉全然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无论自己内在有什么发生,都让自己成为那样的状态。所以,在一般世俗的眼光看来,济公就是“疯癫”的代名词。他紧随着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变化,他能全然的与变化在一起。他属于孩子的世界,属于自然的、情感的、情绪的世界,他充满着生命力、活力和能量。
一天统共有八万六千四百秒,每一秒都是一道关口,生活就是每一秒的几何累积,换言之,生活就是在过秒关。你能否保证自己过秒关时让心灵处于毫无束缚的自由状态?
觉察自己的无价值感,不断选择放下它,宇宙就会来关照其他一切。
痛苦并不会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成长的是,理解我们的情绪,质疑它们背后的念头,彻底明白它的因果关系。那样,下次这些情绪——比如愤怒、悲伤、抑郁或任何形式的困惑——出现时,我们知道如何去做。
开始察觉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都有恐惧的成分——友善的背后往往有恐惧,野心、沮丧和愤怒的背后都有恐惧,把愤怒诠释成尚未体会到的恐惧并不过分。
畏惧成功,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俄狄浦斯情结问题。这种畏惧,表现在有些努力追求升职的人,在成功后会感到严重的沮丧或焦虑;或者当他们发誓要获得更好的工作的同时,却又反复地在面试时迟到、病倒、搞砸面试或取消面试。
实际上,这些人在童年时期有着与同性父母竞争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在他们成年后依然困扰着他们。他们在无意识中把成功等同于杀死父亲或母亲,因此,成功是危险的、是不可以的。可以看出,这种恐惧感是与害怕被人抛弃的早期恐惧感相联系的:成功意味着我会死亡,因为父母都离开我们了。
正面的俄狄浦斯情结——爱上异性父母,排斥同性父母。
负面的俄狄浦斯情结——对同性父母的爱,对异性父母的竞争。
女性的性发育必然要比男性的性发育更为困难,因为她的正面俄狄浦斯情结(爱父亲,拒母亲)总是出现在负面俄狄浦斯情结(爱母亲,拒父亲)之后,而这又是因为全人类的第一个恋人实际上是母亲,我们首先爱的是母亲。
所以,对于女孩来说,她要化解俄狄浦斯情结,就必须承受两次分离:首先要与母亲分离,然后再与父亲分离。经过这样的双重分离,女孩才能开始第一次恋爱。
而对于男孩来说,只要完成与母亲的分离,就可以开始第一次恋爱。
如果负面的俄狄浦斯情结没有妥善处理(即我们始终爱着同性父母,排斥异性父母),那么将会导致同性恋,或者是虚假的异性恋。
如果你目前的工作缺乏激情和热情,你就在某种程度上拒绝了自己。你内在强有力的灵性能量希望展现自己,不想再受各种预定的条条框框限制。因此,最好将这一能量以更直接的形式引到外在,让它与地球有更强的连接,有更坚实的基础。
对许多妇女来说,她们对成功怀有极大恐惧,不相信自己拥有美好的感觉,或是有权利享受丰盛的成果。如果一直把自己摆在第二位,就很难让自己感觉得之无愧。事实上,许多妇女都害怕比她们的父亲、丈夫更成功或赚更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