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定义朋友这个词呢,大概就是在你人生的某个时期实实在在陪在你身边的某个人吧。恰好在你需要倾诉的时候,恰好在你需要故事的时候。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小哥,在那个刚流行使用“闺蜜”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我们是闺蜜。
那年我们十三岁,上初中一年级,初见她的时候,我是相当不喜欢的。我是一个“外貌协会”,那天我看到她穿了一双红色的敞口皮靴,一条没有版型的牛仔裤随意的将靴子盖住。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头发很长,都长到屁股的位置了。而我为什么会认识她,又为什么会看到她“这副模样”,大概是我那“瞎了眼”的同桌造的孽,就那个正懵懂的年龄,他喜欢她却又不敢表达但又非要让她知道,作为同桌又是和那个女孩同性的我很荣幸的成为了这个传话筒。
那次认识她以后,很久我们都并没有什么交集,只是我们之间又有许多共同的朋友,所以偶尔还是会一起吃饭,至于为什么要唤她小哥我已经不记得了。时间就这么滴答滴答的走着……像是生活再也没有什么波澜,而我们只需要每天坐在教室里学习。
初二那年我住校,所认识的朋友中没有人住校,除了小哥,不过据她后来说是看到我住校她才下定决心住校的。有时候生活真的就像一场漂泊的漫旅,你遇见的每个人都是有意义的,在那个开头看不到结局的故事里不知道老天已经决定好什么了。
就这么随其自然的我们就成为朋友了,那时候女生的感情其实太纯粹了,只要你们一起到小卖部扫荡,手拉手去上厕所,彼此说过几句真心话,讨论过某某班的谁有点帅好像就可以成为朋友。
那个时候我们都没有手机,每次我们有什么想说的都会给对方写信,最开始是节日的时候才会写,后来上了初三写的信也越来越多,大多都是鼓励对方的,也写了很多关于以后,关于梦想的内容,我们约好要上同一所高中,以后要一起工作,一起租公寓,结婚要做彼此的伴娘。美好的都是想象,结局好像总是背道而行。然后像所有的青春剧一样,好像不分散,不离别就不叫毕业,不叫青春……
是的,我们并没有考上同一所高中,从此很多事情就不是我们所想像的了。没有一起,但我们感情好像越来越好了,写的信也越来越多了,大多是新学校发生的种种以及认识的新朋友。或许长大真的很奇妙吧,难怪小娃娃总想快快长大,以为长大后就自由了,可是长大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其实命运的舵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人生这条“尸横遍野”的大路其实都是你自己在选择。
高二那年,小哥放弃学业,离家出走了。
然后,很多事情又跟原先想的很不一样了,后来我问过她后悔吗,她说后悔过,而我也后悔过,后悔没有劝说她继续读书。她就这么闯荡着,那时候我还是有羡慕过她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我心里清楚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能做的就是在她从远方回来时,我会做好一桌好菜迎接她,晚上我们会躺在床上聊聊天,聊聊各自的世界。
之前看《七月与安生》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每一对闺蜜之间都会有像七月和安生一样的感情,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我像是那个表面乖乖女,内心却渴望外面世界的七月,小哥像到处流浪,却向往安定的安生,因为这些年我似乎一直按照平常的轨迹在走,小哥也走了,放弃读书去了那么多个远方;而她说她像安静的七月,我像爱闹的安生。或许七月和安生本来就是彼此的影子,她们其实太相似了,或许我们也是吧。
后来,我继续读书了,小哥继续流浪了。我们隔得越来越远了,有时候我总觉得我们以后可能不会像以前那么好了,但是每次接到她的电话,她一说“我想你了”我就觉得原来我们还会是好闺蜜,不管时间过了多久,我们都已经在心里为彼此留了一个位置,那个位置是不管以后我们又遇到了多么合拍的朋友我们都还会留给彼此的。
那个我们称之为闺蜜的人,陪伴了我们度过一整个青春,见证了我们所有的成长与疯狂。那是比朋友还高一个层次的唯一的闺蜜,她与别人的不同大概在于你知道她是不会背叛你的,她让你觉得安心。所以后来的那些所谓的朋友你都会觉得不如她。
有些人你可能觉得她什么都没有做就走进了你的心,其实漫漫岁月中她为你做了太多。就像现在尽管数字媒体如此发达,我和小哥依然在坚持写信,可能已经习惯了,可能有些习惯是潜移默化的吧。
愿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我到要看看还有什么幺蛾子要出,我们又还要经历什么,远方的你,有一天,我们总会再见。等到那一天我一定要向你诉说我所有的不堪和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