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忆一下,自己以前在学习一样新事物时候的状态。
开始学拼音、音标,其实并不懂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咿咿呀呀的背诵。但等到需要的时候,就能自己跳出来,这就是背诵的神奇。这种感觉还体现在古文当中,学的时候只知道意思,可能并不能亲身经历并体验多么精妙。有一次爬太白山,便不由自主地想背诵《蜀道难》,月圆之夜和家人不能团聚,想起“千里共婵娟”便能稍稍心宽。你瞧,这就是背诵的妙处,可能当下并不能怎样,但一旦身临其境,便能帮助你再现美妙的文字所带来的独特体验。(插个题外话,以后的居所一定少不了的是书桌,读书写作汲取知识的场所先要到位。)这也许便是,面对一项陌生事物的第一状态——懵懵懂懂,先死记硬背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量变终会引起质变,体会这一感受较深的便是在对于乐器的练习中了,发现自己进步那一刻的喜悦,足以盖过之前练习的枯燥无味。且反馈及时,十遍之内的重复便能有明显的反馈。这便是第二阶段——得到反馈,调整状态;
学会了自行车就上路骑吧,五十音图背得就算不好也不管了,开始在歌词里对应着找吧——五十音图也是直接用促进记忆的一个典型例子。曾经十分头疼总是记不住,横着记,竖着记,就是记不住,再见的时候只能做到“哦这是五十音图里的”这种程度,进步很慢。后来干脆不去背了,直接用吧,会发现用的频率最高的记住得最快,慢慢的,也能不查表就能跟着唱日语歌了。这便是第三阶段——技能学会了就要想法设法去用,有时候用能促进学,也能强化/弱化学。
学习的过程终究是为使用而服务的,如果只学不用,恐怕其价值最多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了。对于比较系统的事物——如语言,开始系统的学习(“系统”则是其学习的架构)会比较必要,包括音标(五十音图、拼音),单词、句法、语法。元素单一的技能(如骑自行车、开车、乐器),其最少必要知识也对应相对单一,一旦掌握,就立即开始用,用的过程也是继续学习的过程,也可称为“再学习”的过程(最开始的学习称为“第一学习”)。
有些学习就是直接用的,比如做饭,往往很少学做饭和吃自己做的饭(成果)两者完全分离,除非是专业的厨师培训。在每一次的做饭过程中,应用一些新学的方法,也是学习的过程。
有的学习是进阶才所需的,比如拍照。摁下快门就能拍,这并不需要学习,但若对照片要求高一些,免不了要学习拍照的方法。构图、光影、角度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想想,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也不妨可以从一些已学会的技能中的精进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