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了这么多年似乎没有多大改变的教育模式的家长们是否时常感觉头疼又很无奈,找不到更好的方向和途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把眼界放宽一点看看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如何处理培养孩子这个问题的?
在美国,一个有着40年教龄的老师用仅有7分钟的时间讲述她是怎样认识学生和理解教育的。面对教育困惑,她又是如何找到职业幸福感的?题目是《每个孩子都是冠军》。
视频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莫过于老师给学生们出了20道题,结果一个学生错了18道,老师在卷子的右上角给出了“+2”并附带画了一张笑脸。这个学生迷茫的问老师:“老师我的成绩得了F吗?”老师答:“是的孩子”学生不解:“那为什么你还给我画了一张笑脸?”老师说:“因为你在进步,还作对了两道题,没有全错。现在你再看看卷子,是不是可以少错几个呢?”学生回答:“是的老师,我下次一定会考的更好!”显而易见,“-18”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致命的打击,但如果用“+2”的话,说明“孩子你其实并不差。”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心理暗示对孩子成长所起的作用,平时我们也都是知道“好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道理,可实际中很多家长朋友由于不够注意,依然会忘记这一点,而采用说教、批评的老方法来责备孩子,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反观我们的教育经历,我们需要学习什么?
我们缺少的正好就是鼓励教育。当某种东西越缺失的时候,就变得越珍贵,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就像皮尔森老师说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冠军,都需要大人的鼓励。
鼓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是如此。我在单位工作中同样希望得到上级的鼓励和肯定,这种来自于上下级以及同事之间的认同感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甚至已经超过了以往在影响职业稳定性的薪酬、福利等条件,越来越多的家长正在逐渐认同这样的观点:如果我的当前收入并不很高,但我工作起来十分开心并且有成就感,那么与其在另一份月收入比当前工作收入每月高1000元,但是工人际关系紧张,大家之间缺乏交流和认可的工作之间选择,我会选择继续在原工作岗位上干下去。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美国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上初时物理成绩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他却说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想了一个办法,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
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结果在下次考试中考了28分。虽然他突破了自我,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那个分数还是不及格。于是老师又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 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还会产生很大激励。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激发了他的兴趣,让孩子一下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
鼓励孩子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的,他自然会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