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里有一位同姓的同事,做事很是认真踏实。为了弘扬正能量,有同事将她疫情期间兢兢业业的工作,写了一篇事迹报道,刊登在单位的公众号上。因为非常认可她的工作态度,我也做了转发,同时配了文字:踏踏实实,咱季家人的特点。
不曾想一位好久不联系的族人发来留言,就一个字:对!
这位族人很热心于家族的寻根,做了很多寻找家谱,续写家谱的工作,也搞了好多次的家族聚会。一年前七绕八绕,找到我这边,很是兴奋地告诉我,他跑了多少地方,搜集了多少资料,也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宗族群,对今后续写族谱的心愿计划也是充满信心,当然他也非常希望我也能参与其中,承担一些事务。
惭愧的是,确实因为工作的繁忙,当初的应允并没在以后的日子落实,只是偶尔想起来,翻看一下已经被设置为免打扰的家族群。后来又因为疫情,原计划的好多活动,都未能实现,群里也就很自然地淡了下来。
不想,今天因为我的这个朋友圈,引来他的关注,随后,他在微信里和我说,他在邻县如东一户人家,找到了一本保存相对完整的家谱,其中还有“季氏家训”。并且自豪地说,这是真正的季氏文化!
当然,我是对这本据说是南宋时期的木刻本家谱充满好奇和一探究竟的欲望的,是很想知道我们的先祖,在那个时候对后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和期待,也更想知道,我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观念中,是不是有着先祖一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家规家训,我甚至想,我的父亲镌刻在我记忆里的,留在我心灵深处的一些话语,是不是可以在这本家训里找到原句?那,该是多么的神奇!
族人似乎听出我语气里的期待,竟然主动和我说,要把这本家谱弄一本扫描件给我,哇,他先前说那可是厚厚一本,光一页页扫描已经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了!只有深表谢意。
两周后,我真的拿到了这本厚厚的《季氏世谱》!A3版面的扫描件,还自己做了手工的装帧。欣喜中忍不住在心里默默说一句:真还是季家人,踏踏实实,说话算话。
打开这本文言文的《季氏世谱》,脑子里突然就冒出两个字出来:血脉。想想真的很神奇,几千年前某个先人,或在山间田野,或在林间溪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后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有了子孙后代。历经时代更迭,岁月变迁,在风云变幻中,子子孙孙一众人等以他为中心,在这古老的大地铺展开来,然后向四处蔓延,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直至这个中心也成了无法寻找的一粒尘埃。而另一个画面是,这样的蔓延离我是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甚至看到了我只模模糊糊记得名字的高祖父,曾祖父;还有小时候我要去学堂了,拉着我的手,喊着我的乳名,告诉我学名的祖父;还有就是我从不敢落笔去写的,我的父亲,六年了,总感觉他就在我身边,那笑,那语,犹在眼前,但又总怕触碰。
之于文言文,我这个半吊子要想一下子看懂,还是有点难度,是需要花点时间的,也是需要查查资料,问问度娘的。所以,也就不管世谱扉页据说是南宋皇帝的赐字了——留待以后慢慢研究——暂且先直奔主题,翻找其中家规家训部分。虽然抱着能读懂多少就多少的心态,但潜意识中还是希望能读到某一句的似曾相识。
好在还能认几个字,家训的开篇就是“十三宜”,还算顺利读懂了几行:
第一,宜顾人身家完人婚姻
第二,宜矜孤恤寡敬老怜贫
第三,宜排难解纷劝争息讼
……
大概浏览下来,似乎有点遗憾,父亲小时候给我的耳提面命从来没有这么规整,只不过是些常用的谚语,要我沉稳,他说“船靠岸,不要乱”;要我慎言,他说“紧眨眼,慢开口”;要我明理,他说“吃要吃菜心,听要听话音”;要我节俭,他说“少吃多滋味,食多无意味”……想想这些话家训里找不到也很正常啊,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几千年了,语言体系都变了,这怎能不生变?但如果说真就无联系,我倒又有点不甘心,因为我又似乎从中看到了父亲的影子,看到了先辈们的谆谆教诲。算了,这是个很难又很玄的问题,待日后让我慢慢细读这《季氏世谱》。毕竟,通过它,我仿佛已经找到了“血脉”,现在只待“打通”了。慢慢在这本书里探寻家族的秘密,与祖先进行时空的对话,想来这应该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
不觉又想起我如今的工作地,地名就叫“三姓街”,起源很清晰,就是“张、王、季”三大姓的聚居地。有意思的是,似乎是冥冥中的注定,六十余年前,我的祖父带着当时十几岁的我的父亲离开了这里。几年前,兜兜转转,我居然又回到了这里。每回在这里碰到了同族中人,我都会自报家门,报上祖父按照辈分给我起的学名,然后与他们论字排辈,没想到在这里我的辈份居然很高,许多年长我几十岁的人,算下来还是我的晚辈,当然包括文章开头提到的我的这位做事踏实的同事。
写到这里,我都不知道我今天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我也不知道在读完这本《季氏世谱》后会给我带来什么,我只是隐隐的觉得这和我身体里的某个基因形成了某种莫名的关联,而且它一定不会就止于此。就如我今天能得到这家谱一样,是该有多少的因缘巧合啊!不禁佩服先祖的智慧:宜广听格言坚信因果——此句为十三宜最末一条。
如此看来,能得此家谱,真是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