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有这么一座城,终年下着淅沥的小雨,面朝大海,四季花开,唐朝的富贵华丽是她的脾性,宋代的禅宗古朴是她的情怀。你不会为雨而愁,只因那是这座城的一部分。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就好像岚山的小火车,叮叮当当总也开不到尽头。虽然是异国,却又莫名的熟悉,漫步街头,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赏不完的风景,挥不去的乡愁。如果问我这座城在哪儿,我会告诉你,那就是日本的京都。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京都,是日本人的灵魂故乡,也是日本文化的源点和象征之地。古时的京都,更是仿照中国唐朝的长安而建,并融入了日本历代王朝文化中盛行的唯美意识。以神社、佛阁等历史建筑物、庭院、绘画、传统活动、京都料理为代表,被称为“千年古都”。
因为工作和旅游来过日本很多回,却阴差阳错中错过了京都,最近一次日本旅游是在去年的五一节,因为是跟团游,只安排了半天的京都行,就如蜻蜓点水一般,好不惆怅。
这个五一,为了圆梦,我终于专程来了!
很多中国人都去过咱大中国的唐朝古都长安(即现在的西安),也去过宋朝古都洛阳,那些曾经留给世人的唐宋文化的烙印,总会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知道吗?在世界的某个国家,居然有一个地方曾经把城市的一半命名为长安(西安唐朝时曾经叫做“长安“),另一半命名为“洛阳“?这个地方就在我们的近邻日本,就在他们曾经的古都~京都。和你一样,我也非常非常的好奇这其中是机源巧合、还是历史变迁?
日本的铁路交通虽然有些老旧,但却非常便捷,特别适合自由行的客人。于是从大阪到京都,我们选择乘坐京坂本线,从北滨上车到京都站下车。
因为正值新天皇登基而特有的10天庆典假期,很多人不用急匆匆的赶早上班,所以火车上的人比往日少了很多,车厢内的陈设陈旧却很干净,靠门口很用心的安装了布艺沙发座椅 ,提供老弱病残专用,非常的人性化。大约40分钟后火车停靠东京站。很好奇,这座千年古都首先迎接我的又是什么呢?
京都给我的最初印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厚重,一条缓缓流淌的河(鸭川)从脚下蔓延到远方的山峦,一侧是人行堤坝,一侧是灰色岱瓦的屋舍,天空微雨,阴云笼罩,连河水都变成了墨绿色。四、五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精心种植修剪的各种花木高高底底的簇拥着在雨中盛放。堤坝的斜坡被大片的草坪覆盖着,与这千年流淌的鸭川河相依相伴。
虽然,京都是日本最为知名的古都,大大小小的世界历史遗产就有近20处之多,整个城市堪称一座历史博物馆。但专程住在京都的中国旅行团却极少,主要是因为京都本身只有不到三百万人,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游客就达到6000多万人次,酒店一年四季都是人满为患,价格趋高,中国的旅行团一般不会安排游客住在京都,要么从奈良要么从大阪,途径京都游览。
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我最喜欢的方式就是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踏入京都的第一天,遥望着不远处的一座灰色的古老寺院,记忆中千年前平安京最初的模样也慢慢的勾勒出来。
《京都,那些抹不去的中国记忆》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日本看做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绳文时代,就有徐福东渡日本。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隋唐),遣隋史、遣唐史更是恨不能把大中华的一切都照搬照抄到刚刚统一的大和国,上到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佛教、城市规划、建筑技术、陶瓷冶炼工艺、医药,下到日常饮食起居,如佛教素食纳豆、豆腐,洗浴和泡汤的卫生习惯,抹茶茶道、插花技艺、相扑运动等。镰仓幕府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宋元),中国的禅宗教义、市井生活,促进了贫民习俗和武士精神的形成,并影响至今。
传说中,日本历史上早期最著名的中国人应该是“徐福”了吧!秦朝时徐福带着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日本找寻长生不老仙丹无果而长居此地,也有传说徐福就是日本最早的“神武天皇”,至今在日本有近40多处供奉徐福的祠堂或雕像。当初随行之人多自称“秦氏“,现在日本姓氏中的“羽田”与“秦”的发音一样,据传其祖先就是徐福的后代。
中日皆有史书记载,公元289年,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效仿徐福,带了2040人东渡日本而长居,带来了陶瓷、冶炼、建筑技术和文化、习俗,其登陆地在冈山一带,被称为“阿智地区”,并修建了“阿智神社”,“高桥、原田”都自称是刘邦的后代,他们都保留着刘氏族谱。
奈良时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在东大寺传教讲学。不仅如此,他还系统的把中医、中药带到日本,被尊称为医圣。
一千多年以前,奈良时代末期,桓武天皇为了摆脱奈良佛教寺院势力的影响,于公元784年将首都从平城京(今奈良市)迁移到长冈京(今长冈京市)。最后搬迁到京都~(史称平安京)。
为此,天皇于公元702年(大宝二年)专门派遣唐使考察长安的城市建设,回国后他们详细描述了中国长安城如梦的辉煌与壮丽,这些梦一般的记忆便成了平安京的规划和设计,最终成就了千年古都如今的模样,
不仅如此京都在选址上还融入了唐朝盛行的道家风水思想。平安京南北长约5.2公里,东西长约4.5公里,面积相当于中国唐代京师长安城的五分之一。天皇居住的大内里位于平安京的正北,皇城的中央大道也效仿古长安,直接名为“朱雀大路“,以其为中心,城市分为右京(又称“长安”)和左京(又称“洛阳”)两个对称的部分。平安京堪称是一座规模宏大且规划严谨的东亚传统型的计划城市。
走在京都的古城区,上千年的古建筑随处可见。我仿佛跨越了千年,朦胧中自己变成了唐公主,身穿官家女子的华服,与唐朝特使一起出访日本,来到平安京,走在朱雀大街上,竟然辨不清身在何方,眼见这样一座全新的长安城在千里之遥的异国他乡赫然耸立,怎不叫人瞠目结舌,又感慨万千。
《今日,岚山无雨》
第一次知道“岚山“,还是因为周恩来总理那首著名的《雨中岚山》。
算算时间、测测天气,因为今天的雨上午已经下过了,考虑到明天还会继续阵雨,此刻比较合适的去处就是去嵯峨野的岚山,询问了前台的美女服务员,她找出一份地图很是认真的给我们画出了去岚山的详细路径和交通工具。
去地铁站的路上,看见一处拉面饺子馆,透过窗明几净的落地玻璃,可以看见客人们沿着中央柜台围坐一圈,有滋有味的吃着拉面和饺子,靠窗的一侧是等候区,居然也有十几个人,一看便是生意兴隆,于是点了店里的招牌拉面,没想到超级好吃,Q弹的拉面,足料的卤肉和秘制的浓汤,堪比心心向往的一兰拉面。
七拐八拐后,我们终于顺着指引牌找到了JR嵯峨野(山阴)线所在的31-33号站台,是因为我们聪明?还是京都车站的设计师睿智?反正我们没走弯路,忍不住给自己点个赞吧!
也就二十分钟,火车抵达“嵯峨野岚山站”,因为这几个字是和中文完全一样,不由得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出了火车站口,先预定了观光小火车,留出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很从容的到附近的天龙寺及周边逛一逛。
这一路的自由行,Google Maps、百度地图可是个极佳的助手,二者相互补充,没想到在这群山峻岭中也这么好用。
岚山,位于京都市区以西 ,自平安时代以来就是许多贵族的别庄所在地,其名称经常出现在历史故事与古典文学作品之中。因为只有半天的时间,精挑细选后,我们选择的景点主要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天龙寺,周恩来总理纪念诗碑。以及充满诗意的竹林小径、历史悠久的渡月桥,最后在黄昏时分,我们又体验了一把最适合在枫叶红了的时候穿行在五彩缤纷的秋景中的嵯峨野观光小火车。
由于桂川河岸在每年春季与秋季都有大面积的野生樱花与枫林可观赏,因此长期以来也是观光旅游的热门点之一。
除了自然景观外,岚山地区也是很多日本知名古刹神社的所在地,是多位古代日本天皇的安葬之处,因此前来此地参拜庙宇神社也是游客主要的观光重点之一。在诸多神社庙宇之中,地位最重要的应属名列世界遗产名单的天龙寺了。
因为受着千年古都的熏陶,养成了京都人气定神闲、注重服饰的气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日本也如此。和爱好吃的大阪人、喜欢喝的东京人不同,京都人比较注重衣着服饰。这几天恰逢新天皇登基的庆典长假,京都人怎可怠慢,无论男女老幼,各个都是盛装加身。走着走着,就会碰到三三两两身着和服的男男女女,与你擦肩而过,让你感觉自己似乎走入了某个日本旧时代的电影场景一般。
近千年以来,岚山多为皇亲国戚贵族绅士休假的地方,这里的房子虽年代久远却价格不菲,每一处院落中的花草和山石都被精心设计和修剪,院内的石子、石灯、石板,以及木质的栅栏、造型修剪的或方或圆的松柏,无不透着唯美的禅意和岁月的痕迹。
天龙寺入口的大鸟居为灰色,低调而庄重,倒是那些身穿鲜艳和服的女孩子们成就了一道道风景。正所谓,人在花中,花更艳,人在景中,景更美。
进入天龙寺,左侧一座清幽的小院吸引了我,院内是一座青瓦灰墙翘角的四方形木质建筑,四周是花间小径,轻踏石板路,沿途有十几种不知名的花卉争奇斗艳,背景要么是身形挺拔的翠竹,要么是叶片层叠的枫树,偶见一处用竹子引水、石斗盛水的洗手台,涓涓细流清澈如珠,这也是日本从古到今,寺庙、庄园、店铺常见的迎客之道,于是乎,我便盛一竹筒水,洗洗手,顿觉身心宁静。
离开别院,一抬头便看见一座黑白色的木质榫卯建筑,这便是天龙寺本店。整个建筑为四方形,四周有回廊,每间房屋都是连成一片的榻榻米,在这里祈福,似乎让心灵更多了些与自然的融合。
天龙寺曾经是天皇的离宫,1339年改为禅寺。进入天龙寺主殿祈福的人很多,于是我们选择了围绕主殿而建的同样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曹源池庭院,它是日本13世纪一位造园大师所设计的池泉回流式园林。跨过左侧一个静谧的木门,门口种着几棵修剪精细的迎客松,松下是一片洒满白色石子的空地,经过一处松石小景,便是一处宛如碧玉的弯月形水池,池中红色的鲸鲤摇头摆尾、悠然自得,水映着景,景衬着水,整个园林围绕着天龙寺的雄伟,背靠着岚山的峰峦叠翠,将自然的清新与文化的厚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静寂、娴雅,很有南宋文化的遗风。
绕过庭院继续向上走,便是号称世界十大浪漫森林小径的竹林,古朴清幽,禅意盎然,不时有身着和服的男男女女从身边走过,恍然间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跨越了千年。
突然间发现路边的一块木牌上写着“周恩来诗碑“,于是乎,我的思绪又游离到了1917年9月,朦胧间看见年轻的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两年后准备回国的途中,满怀革命热情的周恩来在绵绵细雨中遥望祖国,写下了《雨中岚山》:“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此刻,这些诗句早已被永久的镌刻在高2.4米的椭圆形马鞍石上,书法为廖承志所书,碑身矗立在大小石块堆砌的圆台上。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大浪淘沙,多少风流人物终成过往,更何况我们这些沧海一粟的普通人。
顺着引导牌,再往前就是著名的“渡月桥”了,桥的命名起源于龟山上皇的一句“似满月过桥般”的诗作。整个岚山地区实际上就是以横跨桂川的渡月桥为中心,一侧是岚山,一侧是嵯峨野,后统称为岚山风景区,旧时的渡月桥为木制结构,而今为了能过汽车而改为钢筋混凝土构造,只是采用复古的木制护栏以配合周遭的景致。
站着渡月桥上,驻足远眺,桂川两岸风景如画,竹筏在如镜的河面飘摇,古刹与岸边的鲜花、竹林、枫树、翠柏相伴,几只仙鹤在河畔徘徊徜徉,然后翩翩飞舞,而我的心绪似乎也随着这群野鹤,飞过庭园、古刹、河流、竹林、山峦,全身心的融入到这片山水之中,更觉禅意悠悠,春光柔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