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折腾了一年多,终于正式在南方定居。在绵绵秋雨中,很是想念北京的秋天。
对于北京秋天的向往,最初来自小学时的第一篇课文。用拼音拼出的几个句子,写的是香山的红叶:“一片一片又一片”。那天我写下了自己第一篇日记:“我想去香山看红叶。”当然,也是用的拼音。后来高中时又学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印象最深的是那句“一层秋雨一层凉哩!”现在我都还清楚的记得,那个“哩”字被我小小地圈了圈。对于北京的向往和执念,大概从小学那年就已经种下了。当年的高考志愿,满当当的都是北京的学校。
而现在想起北京,已然从憧憬变成了回忆。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高高的碧蓝天色,清澈的温暖阳光,大雁一阵阵飞过,北京的秋天美得一塌糊涂。我一直认为,只有北方的秋天才担得起“秋高气爽”这四个字来——那是一片云都没有的辽阔晴空,阳光打进窗子,伴着凉爽的秋风,落出一阵书香。学校的梧桐大道,会在某一个秋日铺满枯叶,下课的人流穿梭不止,脚下噼啪作响。主楼北侧,则落得满地金黄,暖意熏得暮思哥哥都微有笑意。阳光照在落叶上,散发出秋天的香气。
最美的当然是银杏大道。钓鱼台的银杏大道,必然挤满了人,俏生生的姑娘们托腮眨眼微笑自拍。放眼望去,一片长枪短炮,却仍旧遮不住这金黄金黄的秋意。最有名的香山已经是“叶少人多”。在北京的前两年,我都会去香山红叶节,却没能见到儿时所向往的满山红叶,偶尔看到一两棵小树上挂着稀稀拉拉的红叶,下面还围着几个想要摘叶子的大汉。红叶节的记忆,是挤成鱼罐头一般的563,是半小时开不出10米的大马路,是人是人更是人群。香山的秋天,反倒比不过冬日里的“西山晴雪”,也抵不过春夏的郁郁葱葱了。
秋天最该去的地方,还是老北京城,皇城和皇城根儿。老胡同里边依然留着《故都的秋》里的那份秋韵。鸽子在碧蓝的天空下转着圈,树影里是瘦瘦小小的老胡同,落了漆的鼓楼在碧空下还透着旧日的那份皇城气儿,街边的糖葫芦红艳艳得格外喜人。什刹海边,大爷们在酒吧街的门口踢着毽子,不管身后的街道翻修了几遍,这里还是他们的老北京。烤肉季的羊肉串不知经过了几个秋天,羊肉的香味依然飘满了半条街。银锭桥上再也看不到西山,却还能看见什刹海的一片秋意。
站在景山顶上看北京。故宫的琉璃瓦依然露着浩荡皇威,钟楼却不会再有钟声。白塔下还有没有划着船唱歌的红领巾少年, 城墙根下会不会还有卖驴打滚的小贩。
嘿,北京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