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主要在讲,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关系视角】
首先,我们可以把看问题的视角做个转变,从个体视角转变为关系视角。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这时候你会看到:其实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这一点,要如何理解呢?
第一,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第二,在不同的关系中,你的自我是很不同的。很多孩子在家里很懒什么也不做,在外面很勤快而且做得很好。不同的关系中有不同的你的样子。第三,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比如你对下属态度严厉,对上司毕恭毕敬;对朋友态度很好,对亲人脾气较大等等。第四,是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的问题,突然有了合理的答案。比如,如果是一个你很认同,并且也很认同你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效率会很高。可是,如果是一个你不认同的老板交给你的工作,你就会非常拖拉,不想去做。而从关系看自我,就是一种正念思维,也就是近的思维,是把每个自我,放到具体的关系中,从每一段关系,去看自我的表现。这当然会增加改变的空间。
【关系中的自我】
在一段关系里,你随时随地都在面临着一些行为的期待,因此你随时随地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有时候你在这个关系里面并不开心,你想改变调整自己的角色,那要怎么做呢?第一,在回应对方之前,你要先想想,他把你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而你真的想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吗?第二,如果你和别人相处时,已经有一些不舒服了,那你就要思考,是不是我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了。第三,如果你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要像你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你要真诚地相信他有你所期待的那一面。
什么是个性呢?其实就是我们在关系中习惯扮演的角色。角色既是限制,也是改变的方法。
【关系的语言】
所有关系的沟通,都是一个隐性的角色分配过程。如果别人的角色期待和我自己的角色期待发生了冲突,我们会怎么解决这个冲突呢?对这些问题,最直接的答案,也许就是听和说。可实际上呢?人们在沟通里,很少直接说关系。他们一般只会说他们遇到的各种事情。如果你不会听,那你就只能听到他们在讨论这些表面的事情。如果你会听,你就会知道,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背后,都是在说关系。
我们经常说:要对事不对人。可是关系的语言是相反的:对人不对事。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关系好了,什么事都可以谈。如果关系不好,谈什么事,其实都是在谈关系。
怎么解决这种角色期待上的矛盾呢?有三点:第一,你只有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二,在了解关系的语言后,你就要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第三,要在讨论事情之前,先思考怎么才能在角色上达成共识。
【关系的互补】
关系中,人和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是一个拼图,是他们把彼此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来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角色是系统运作时逐渐生成的,而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就像婚姻,因为结婚,每个人都需要在婚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让这个家庭顺利运转下去。有些人成了面子,就有些人成了里子。婚姻是有牺牲的,这就是一种互补。
生活工作中,有很多不健康的关系,比如:团队中一些人太能干了所以有一些人不能干;系统通过把某个人变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最后一种常发生在家庭中,角色的错乱。
如果你在一段良性的互补关系中,恭喜你。如果你在一段恶性的互补的关系中,那你就需要换一个眼光重新看待这段关系。你要思考:为什么你会在这样的角色和位置?而你,是否一定要承担那个角色?
【不安全依恋和三角关系】
什么样的关系最有利于自我的发展?我心里的答案,是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但又能够为自己负责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有两个特征:首先,我们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而是能自由地做出选择。其次,我们能够去不断探索新的关系,发现更多新的自己,而不是被绑在某段关系或者某个角色中无法动弹。
但现实中,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孩子都会依恋父母尤其是依恋妈妈。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常常争吵,势必会影响妈妈的情绪,而孩子就会沉浸在妈妈的情绪中,就没有办法发展自我了。即使是妈妈错了,因为宝宝依恋着妈妈,也会沉浸在妈妈的感情中,有时候甚至会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这种不健康的关系严重组织宝宝的自我成长。
所谓的三角关系,就是当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其中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同时引入第三者,来减轻他们之间的情感张力,淡化他们的矛盾,从而让关系变得更稳定。
但是请注意,如果三角关系中的某个人,一直成了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那我们就说,这个人被三角化了。被三角化的人,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困惑,别人的矛盾和情绪,就会变成他的问题。而他也会被卡在这段关系中,很难出来。
我们都知道,父母吵架经常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怎么影响的呢?不是吵架本身,而是这种三角化的关系造成的。我们要回到源头想,关系为什么会被三角化?是因为我们回避彼此的矛盾,所以通过引入第三人来解决。记住,无论他们是怎么解决矛盾的,无论你多么关心战争的双方,这都不是你的战争。
【都是谁的错?】
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也就没有明确的对错。
“都是你的错”!在关系中,我们很多生气、愤怒、抱怨的背后,都有这些指责的影子。这个思维的源头就是:从个体的角度看自我。无论是怎么样的关系,对错思维都把关系的双方对立了起来,塑造的就是一种对立关系。讨论对错,就像两个在拳击台上的对手,都不敢轻易把自己防御的拳头放下。因为他知道,如果我把拳头放下,对方是可能会穷追猛打一顿爆锤的。而这样,谁也不敢认错,谁都指责对方错了,两个人的关系,就在对错的讨论中陷入了僵局。
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自己”。做我能做的事,承担起我在关系中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结果最终如何。只有你的思维挣脱了互相指责、推脱责任的死循环,你们的关系才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都是我的错”!说的就是我们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当中。这里面既有一种同情,也有一个隐含的假设:觉得我很重要,甚至能够影响朋友的决定,能够为他的人生负起某种责任。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我们的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坏了彼此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要把明明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一段这么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居然是无能为力的。
“都是你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外的,指向别人的,所产生的情绪是愤怒。而“都是我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内的,指向自己的,所产生的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关系的纠缠: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近了又会相互伤害。”这种关系的纠缠,经常发生在离你很近的人身上。我们说,自我发展需要独立的空间,所以才要有边界,才要区分你我。
关系的纠缠通常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第二个特点,也许更加重要。是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就好比我期待你更疼我,你期待我更贤惠一样。我们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所以才会要求他们不要有对我们那样的期待。可是,一旦我们对他们有了要求,那我们就陷入了形式上的对称,我们的关系就会纠缠不清。
怎么才能不陷入这样的纠缠呢?理论上来说,从循环中任何关于“我”的环节入手,都可以打破这种纠缠。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既不愿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而把彼此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自己。
很多的愤怒、控诉、攻击,最终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向我们道歉而已。可是,期待对方道歉,是另一种形式的纠缠。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去发展你自己。也许,这就是所有纠缠最终的解决之道。
【课题分离】
为什么会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呢?其实主要的根源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而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自我的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这就是课题分离。
对于评价这是谁的事情,也有一个简单的准则:那就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课题分离有三大难题,一是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二是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三是我们总是因为害怕而不敢尝试。
亲密关系更需要如此,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两分法。把我们能做的事做好,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其实不难理解,只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一个要素,是观察。观察强调的是,把我的观察和我的评论分开。评价是我的东西,是我对事情的意见,而观察是我们能共享的事实。而我们要做的,是讲我们的观察,而不是评价。比如:同事在工作中犯了一个错误,你可能会说:“他根本不行。”这是一个评价。你应该说:“他又犯了错误,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了。”
第二个要素,是表达感受。就是说,要表达我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我的想法。这同样跟我们日常的做法不同。只有在最放松的时候,在我们最亲近的人面前,我们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通过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为”分开,我们就避免了“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误区,从而促进了合作的沟通。
第三个要素,就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我们总是容易以批评的方式来提出我们的主张,而不是直接说我们的需要。越是对自己的需要不确信,我们越容易在提出需要之前,用长篇大论来说明我所提的需要是合理的。这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自我辩护的立场。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
第四个要素,是提出请求。请求,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但是,请求不是命令。
【自我发展的阶段】三个阶段:自我阶段、他人阶段、独立阶段。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如果你相信,即使没有被胁迫,没有必须和应该,人仍然愿意对别人表现出善意,那独立和分离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回归自发自愿的本心。同样,只有在关系中独立了,你才能真正自主地,以一种成熟的姿态投入到一段关系中。
关系就是这么神奇,它让我们迷失,也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也许只有放下对关系的纠缠,我们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一章真的学到很多知识,从关系的视角看待问题,很多矛盾和争吵就会看的一清二楚。学会了课题分离,学会了非暴力沟通,才能准确的表达我们的需求,可以更好的更节约时间的沟通,沟通的顺畅,才会拥有更高质量的关系。开始改变自己的方式,仔细观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