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少贫贱,为了生活,曾钓过鱼、射过鸟,但都不过分。钓鱼,适可而止;射鸟,鸟归巢后,让它们休息,不出其不意地射杀它们。孔子的这种做法,表现他自己的仁德之心,仁爱万物。夫子的做法却和常人是不同的,一般的人在捕鱼和射鸟的时候,都希望多多益善。
捕鱼时一般人可能希望一网打尽。还记得以前有人在捕鱼的时候,把那个渔网的网眼儿弄的非常的小,这样小的鱼就不可能逃掉。但是在国外,捕鱼网的网眼儿大小都是有明确的的规定的,这样太小的鱼是不能被打捞上来的。其实非常小的鱼,即使我们把它捕捞上来,最终利用的价值也不大,所以夫子的做法是特别值得效仿的。
射鸟的时候能够想到用带有线的箭去射鸟,而且不射已经归巢的鸟。"弋不射宿”,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夫子是不射的。这一点也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在当然也还保留。我们从旧体小说就可看到了。中国人打斗很不喜欢用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谓“镖”。万不得已要用镖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看镖!”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
通过父子的捕鱼和射鸟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圣人的仁爱之心以及仁德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非常好的展现。
夫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展现了对后人的一种教育。在夫子的捕鱼和射箭的射鸟的日常行谊当中,仁德的凸显,引导教化人仁德圆满。而仁德圆满是圣人的境界,这也是儒家的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仁德。
实施教育仁德圆满的人,自己本身要有仁德。即使一时做不到仁德圆满,但心中要有仁德圆满的愿望。要在生活中不断的涵养自己仁德。
在教学过程中,以仁爱为施教的最基本的原则,仁爱平等的关爱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即使学生因为性格、成绩等不一样,但也应该因材施教,平等的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无差别的关爱,这样才会做到泛爱众。如果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有差别,就会伤害到学生的心灵,也会使传道授业解惑失去意义,失去作用。有的学生可能会有不良的习惯,屡教不改,老师三番五次的去劝说之后,学生们仍然会固我,这样老师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一定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就可能会与老师对立起来,敌视老师,而老师自己也会学生如此的对待自己而心寒,放弃对学生的培养。而学生也会因为老师的放弃而自暴自弃,所以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不让学生的内心受伤,不苛求孩子,陪伴孩子的成长,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是我们教育者必须练就和具备的仁德。
论语的书而偏于教育相关,任何一张都可以穷教育的角度来,体验实践,学习,嗯在学习论语的过程当中,要自明明德,同时要帮人赢得,而帮人明德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