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个小朋友的故事
最近认识的一个10岁的小朋友,在家里不被允许做家务,究其原因,奶奶觉得她做不好。譬如拖地,觉得她拖不好,所以不再让她做,只要学习好就行。
不禁感叹,天才也只能在特定的某方面一开始就做得很好,不见得就能面面俱到。更何况只是一个小朋友?
而这个小朋友在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时,总会说自己做不好,给了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做不好也是正常的。
反思——我是那个奶奶还是那个小朋友?
想起来前几年接触到的两个概念,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固定性思维认为事情是固定的,现在做不好以后也不会做好;而成长性思维则认为人的思维是可以成长的,现在做不好不等于永远做不好。
我能看到的是两个极端,一是像上文那位奶奶那样,完全不允许犯错,否则就会认为做不好这件事,进而剥夺做这件事情的权利;二是过于容错,觉得做不好是正常的,也并没有考虑改善的方法,最后变成了懒惰。
在过往的生活中这两个极端在我身上都出现过,既当过奶奶,也做过那个小朋友。例如做了几个短视频,看到数据不理想,觉得做不好是正常的,就放弃了。也有遇到比较难的事情,犯了一点小错误就觉得自己做不好,放弃了。
前行——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不是奶奶,也不是小朋友?
我的答案是无论对人对己,适度容错。
既不因为一开始没做好而否定自己,继而放弃,也不觉得做错是正常的,躺在懒惰的大床上。
举个例子,在学习写作的路上,刚开始写不好正常吗?太正常了。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接受自己的平凡,从平凡中培养自己。从这个角度看,刚开始做不好一件事那不是很正常的吗?
但也不能妄自菲薄,从一次次不太成功的经历中多思考,提取专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一步步走向做得更好。认可任何事都是一个过程。放手干,才会有下一次进步。
还拿写作这件事举例,慢慢地不就越写越好了吗。如果一味苛责自己,可能导致丧失信心,没有办法继续写下去。
只有慢慢地练习,才能越来越好。这其中有心态,有刻意练习,也有目标感。
结果
我跟那个小朋友讲了过程概念,并告诉她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刚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我们可以慢慢成长。
这也是我想对自己说的。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