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孤独】-- 内心情感无处可诉
【语言孤独】--字句无法沟通
【革命孤独】--理想未竟
【暴力孤独】--压迫任性
【伦理孤独】--时代价值交替造成的。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我的对话只是自己的独白。
在文章的开端,蒋勋就说道,“孤独,是我一直想谈论的主题”。心里一动,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自我询问的问题,“我何以看待自己的孤独?为什么一方面,我没有同他人联系时,感到孤独,另一方面,同众人相聚时,更加孤独?” “强烈的空虚感和虚无感,时刻逼迫着我?” 而唯有一个人待在非常安静的环境里,看着天空或者对着河流发呆的时候,反而心里更加充沛?在忙着很多事情的时候,突然一瞬间,就这么愣着,而不知所措。这些在蒋勋看来,是情欲的孤独,
在本质上并无好与坏的分别,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因为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熟悉的生活,长期的压抑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清晨五六点,你起来,如果不把房门打开,就表示你在家里做坏事。
这是张爱玲描述中国人的情欲压抑。
《狂人日记》里快发疯的主角,他用了[礼教吃人]指控,村落中从三个男人议论一个女人的贞节,变成一群男人议论一个女人的贞节,最后不通过任何法律的审判,就在祠堂里给她刀子、绳子和毒药,叫她自己了结。
这是鲁迅描述的中国人的情欲压抑。
#孤独的人
鲁迅是一个极度孤独的人,孤独使他一直在逃避群体,所以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作家,文学家,最重要的是他要维持他的特立独行、维持他的孤独感,因为他成名了,影响了那么多的人。
他一直在出走,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心灵的思考者,他必须保有长期的孤独。
长大了,发现曾经那个无比熟悉的鲁迅先生的形象变模糊了,他的文章,《药》、《狂人日记》都不是记忆中的“意义”了。现在的自己,想要更进一步去多了解一点,多认识一点鲁迅先生,他的思想,他的文章,都想要更多一些认识。
阮籍,登高长啸,穷途而哭,以及在朋友妻子前睡着了,还有一件事,是母亲过世时,他不哭,按儒教传统,即使要用锥子刺自己都是要哭的,不哭是不孝,真的哭不出来,也得请无子哭墓,但阮籍不哭,宾客吊丧时哭成一团,他无动于衷,等到宾客散尽,他突然吐血数升。。。。
嵇康,四十岁上了刑场,幸好有好友向秀为他写了《思旧赋》,写到他上刑场时,夕阳在天,人影在地。嵇康是一个美男子,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当他走出来时,所有人都被震惊,因为他是个大音乐家,在临刑前,三千太学生还集体跪下求教,然而,嵇康弹了一曲《广陵散》后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有人说,嵇康怎么这么自私,死前还不肯将曲谱留下?但嵇康说,不是每一个都配听《广陵散》。
以前提起竹林七贤,都说他们是一群疯人。而现在看来是一群痴人,一群庄子的继承人。有了庄子的痴和简单,对自己的真诚和对他人的无视。所以庄子和他们都是不被当时认可,即使到了当下,也是记载很少,通过这些仅有的少的介绍,了解了一丁半点他们的神韵。
情欲孤独,追寻内心,询问内心,对自己和他人坦诚,更多的是为自己的内心找到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