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讲完《文化密码》。
作者科伊尔总结精英团队的文化一共有三点经验:1.凝聚力的问题;2. 战斗力的问题,
3. (今天)在没有领导直接指挥控制的情况下,让团队自动运行。
复杂工作不能事事请示。现场需要立即决定,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比消极被动好得多。大多领导的决策水平不如掌握第一线信息的团队成员。最厉害的团队应该每个人都是决策者。这么多决策者,如何不乱?之间怎么协调?——“自组织”。
1.简单的自组织
一大群鸟在一起飞的样子。密密麻麻就好像一朵乌云,以很快的速度不断变换形状,非常流畅。
没有鸟王指挥,没有心灵感应。每只鸟只需要同时跟踪左右两侧临近的六七只鸟。它随时获取这六七只鸟的飞行速度和方向,然后自己按照这些速度和方向的平均值飞行,就能协调。没有指挥没有计划,简单的个体突然就协调组成复杂的、甚至是美丽的结构,这种现象,就是自组织。
人类的团队,也可以有自组织。你只要让团队中每个个体能根据周围的一些信号直接做决策。
所以说一个人的水平基本是身边最亲密的五个人水平的平均值。
2.可执行的价值观
光说有价值观不行,还得可操作可执行,遇到具体问题能用上,遇到两难选择的时候知道怎么选才行。精英团队是这样,普通团队也能用上。
3.微信号环境
以前我们讲过“社会规范”这个概念,其实团队文化就有点像是社会规范:遇到相关的事情,人们自发地就知道该怎么做。但社会规范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团队文化毕竟是特殊的工作模式,那怎么才能让新人迅速适应团队的文化呢?科伊尔总结的一个办法咱们中国人肯定熟悉 —— 那就是弄一些口号让员工背诵,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一家连锁餐馆的老板(经营理念类似于海底捞)。餐馆培训员工的方法,就是要记住各种口号 ——
* “阅读”顾客
* 运动员式的好客
* 写出完美的结局
* 我们热爱问题
* 找到顾客的眼神
* 永远给一个完美的反应……
很多公司都会把自己的理念总结成一句口号 ——
皮克斯:“艺术挑战技术,技术激发艺术”
海豹突击队:“射击,移动,交流”
KIPP 宪章学校:“努力工作,做个好人”
美国空军:“观察、定位、决定、行动”
这些口号和耐克那个“Just Do It”不一样,不是给消费者听的广告语,而是给员工听的行动指南。让员工自己就能做决定。这些简单的行动指南,会给员工形成一个信号环境,各种自组织也许就能从中出现。
如果是完全创造性的活动,没有明确目标,怎么自组织?
4.舌尖上的皮克斯
皮克斯真正关键的领导人是埃德·卡特穆尔(Ed Catmull)。
第一,卡特穆尔给所有人重新安排办公室,让主创人员和技术人员围绕一个中心聚在一起,确保经常一起交流。领导的办公室则是放在边上,因为领导不直接干预创作。
第二,卡特穆尔改变了创作流程。以前迪斯尼的做法是:
找人想故事的创意 → 领导认为创意过关 → 组织人员创作剧本 → 领导认可剧本 → 把剧本交付给导演拍摄
现在卡特穆尔则是把整个过程交给一个编导团队。从最初的想法开始,拍什么和怎么拍全都由编导团队共同协商,领导不直接干涉。
当然领导也不是什么都不管 —— 我们第一季说了,迪斯尼的领导可以决定创作团队的人选,可以任命关键时刻说了算的总导演和副导演,而且当然拥有最终拍板权。卡特穆尔的一个原则是作为领导不适合直接提创作意见,因为你不在第一线,可是你提出的想法又会被团队特别重视,搞不好就会造成误导。
有意思的是卡特穆尔也喜欢口号,他甚至在公司墙上贴了不少口号,有些显然是激励管理层用的 ——
* 要雇比你聪明的人
* 早失败,多失败
* 听每个人的想法
* 直面问题
* B级水平的工作对你的灵魂有害
* 给优秀的人投资比给好想法投资更重要……
| 由此得到
* 领导精英团队并不是靠直接的命令和指挥,而是靠团队的自组织。
* 自组织有三种途径:
1. 靠原则,设定可执行的优先级;
2. 用口号之类的“微信号”烘托一种行为规范;
3. 放权,让专业人才自己决定做什么和怎么做。
万维钢点评:
“精英”的意思可不见得就得是高学历高工资装备优良保障有力,精英的意思是你干的事儿有难度、很复杂,不能靠人多强攻,必须智取。
游击队毫无疑问就是精英,而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正规军未必是。
现在我们中国崇尚的价值观,好像都不怎么在乎这种精英文化。比如我们主流媒体报道一个成功的团队,要不就是强调其中某个明星特别厉害,要不就是领导英明神武,而底下那些研究生和普通员工都被描写成吃苦耐劳的角色。我们很喜欢赞美“苦干”,那以前的“巧干”都哪去了呢?一个团队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领导干了什么 —— 另一方面,是领导*没干*什么。
王煜全:Idealab
今天我们介绍了美国关注科技领域的想法实验室 Idealab, 希望你能掌握以下三点:
第一,创业公司要想成功,光有好的创意是不够的,它只是其中的一块积木,还需要很多其他的积木,只有这些积木互相协同配合、运行顺畅,才能保证创业公司的成长。
第二,Idealab 采用典型积木式创新的模式,不论是人、技术还是资源,都可以根据公司发展进行合理替换和组合,确保创业项目脱离对创始人的过多依赖,保证项目最终成功。
第三,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意公司,这些创意从产生到落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专业孵化平台的资源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孵化平台和项目负责人要在实践中,推动构建更具契约精神的大众创业环境。
1.创业公司光有一个好的创意是不会成功的,这只是其中的一块积木,还需要很多其他积木的配合,比如搭建团队、整合各方面资源、找到资金支持等等。
2.Idealab 营造了一种专业、具有契约精神的合作环境,每个角色各尽其责,提升转化效率。
3.积木式创新,需要提供可替代性,其中也包括创始人,因为创始人的创意可能是非常好的,但却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掌舵者
吴军:彼得∙林奇(Peter Lynch)
这个人也是投资未来的,不过直接在二级市场上挑选投资对象。管理富达基金里的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的13年间,他做到了29.2%的年平均复利回报。十三年,麦哲伦基金的价值由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
林奇成功的秘密武器是他所发现的一个衡量股市的指标——PEG,即市盈率和增长率的比值。
PE,即市盈率。衡量一个公司的价格是否到了该买的时候,市盈率(PE值)是大家最常用的指标。但是,市盈率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去的表现未必代表未来,如果一家公司今天的市盈率是10倍,看上去不错,值得买入,但如果明年利润减少,变成了20倍,似乎就不大妙了。相反,如果一家公司今天的市盈率是50倍,看上去很糟糕,但是如果成长很快,明年的利润提升,市盈率降到了30倍,是否该买入呢?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楚,在林奇之前,大部分投资人在上述情况下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林奇发明了量化衡量一家公司股价是否合理的指标PEG,以至于他可以快速过滤值得投资的高速增长公司。PEG就是拿今天的PE值,除以几年平均的增长率。
比如一家公司的PE值是50,今后五年预计的成长率是50%,那么PEG就等于1。在成长型的企业中,对于PEG大于1的公司,就不值得投资了,比如某家公司的P/E值是30,远远高于股市的平均水平,而今后五年预计的增长只有20%,这样的公司,林奇看都不看。
PEG后来被证明是PE值之后最重要的衡量一家公司股票价格是否合理的指标,或者说信号。这个信号林奇在管理基金时,从来不公开。事实上,他很少讲自己的投资方法,退休后才向外界公布他的那些秘密武器,于是,PEG这个信号就马上被所有的基金采用了。当然,这个信号也就马上失效了。
讲到这里,我想总结一下今天我要阐明的第一个结论: 任何为大众所知的信息,在投资上都是没有价值的。
这件事可以从信息论上严格地证明。另外在股市上,市场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大家都知道了同一方法,这家公司的股票马上就会疯长,购买者必须花很高的价钱,以至于买入之后也是无利可图。
因此,真正发现股市秘密的人,从来不会开讲座教人炒股,而是像林奇那样闷声发大财。
PEG只能帮助筛选股票,并不能保证股票就能涨。对于筛选出的股票,林奇会用一种叫做须鲸的方式买进卖出。他几乎每周都会作出一个小的决策,看到一个投资机会,就会先买下一些股票,然后用时间来考验它们。对于表现不好的,会毫不犹豫地卖出。对表现好的,会进行仔细研究,逐步加仓。最终只留下极少数股票长期持有,其余的则全部卖出。
和巴菲特每年只做几个大决定不同,林奇喜欢积少成多,每天或者每周做一些小决定,以免一次大的决定做错了,导致巨大的损失。至于一点点加仓的方法是否会让购买股票的成本增加。
林奇认为,市场并非经济学家们想象得那么有效率,因为大部分人属于长期不知不觉的人,在较长时间里看不到一支成长股的价值,并不需要急于求成,买进的机会总是有的,而一旦找到好的股票,它们则可以给你长期带来利润。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结论——最多的资源要用到最有效的地方。
这在信息论里面被称为霍夫曼最佳编码原理。如果你在磁盘上这样存储信息,单位空间能存的信息最多,今天压缩编码的原理就是基于这个理论。
当然,和通信中编码所不同的是,编码之前常常知道哪些信息最常用,最有效,哪些最不常用,最无效。而林奇事先并不知道哪些公司长期来讲是好公司,哪些只是昙花一现,因此,它把考察和选择交给了时间,而不是主观的判断。
林奇的这种做法包含着两个朴素的哲理:第一个就是坚决止损。
第二个则是在商业上通常表现为强者恒强,因此对好的公司要不断投资。
随大流的思维永远不可能成为时代的精英。
林奇的很多想法总是逆潮流而行。林奇很少讲具体操作的方法,但是并不吝啬分享他的投资哲学。他用鸡尾酒会的四个场景描绘他投资的方法。
场景一:当人们在酒会上知道你是投资人,却没有人愿意和你谈起股票,他们宁可围着牙医讨论牙齿保健时,说明股市可能上涨。
场景二:当股市从前面一个阶段涨了15%,但是人们宁愿和你讲它的风险,而不是未来的收益时,说明大部分人还没有看到股市的潜力。
场景三:在股市持续上涨一段时间后,当酒会上的人们知道你是投资人后,就开始围着你转,而过去酒会上的明星们也跑来凑热闹时,说明股市有点过热了。
场景四:当酒会上的其他人反而向你这个专业投资人推荐股票时,下跌就要来临了。
这个思维逻辑,是不是和大家正好相反呢?这是我要讲的第三个结论,不仅在投资上如此,在生活中我也常常用这个原则审视我所做的事情,判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当然,林奇讲他的“鸡尾酒会理论”并不一定什么时候都灵,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切忌盲目迷信权威的说法,包括他自己的说法。
总结一下林奇的智慧,有这样四点:
1. 不要从众,既然大部分人在股市上都是赔钱的,从众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2. 要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回报,就需要找到别人不知道的信息,PEG就是如此。
3. 当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或者所知甚少时,多一些尝试是无妨的,但是,要懂得止损,同时,要有耐心把好的东西长期持有。在这一点上,我把它扩展到交友的方法上了。
4. 最多的资源要用到最有效的地方。在工程上也是如此,不要把80%的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小事上,而要集中精力,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