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假期,旅游的传单在校门前纷飞,往地上随处一瞟,瞥见了那个海滨城市,又是它……
十三岁的夏天,我第一次见到海洋。
对于沿海的人来说,海洋就像公园里的人工湖一样普通,但是对于从小生长在内陆的我来说,意义非凡。起码那时的我是这样想的。
当我见到海之后,没有过度的惊喜和兴奋,可能是因为一直以来的幻想,期望值过高,此刻只有一丝满足感。就像常说的“不上长城非好汉”一样,一辈子非得到长城绕绕才觉得人生圆满了。
我用相机站在沙滩上对着海水拍照,把几百号人的身影切掉,然后把照片发给身在内陆吹空调的朋友。她的反应是:“你去XX湖(XX湖是一个比较大的内陆淡水湖)玩了?”“呃……这其实是海。”我觉得任何常年与海为伴的人看到这段对话都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有点绝望。有一瞬间我也有种身在内陆湖的错觉,但是脚下大面积的滩涂和远处翻滚的波浪提醒我这是海边。
记得初一的第一篇课文就是关于海的:《山那边的海》。现在隐约记得那是首诗,当时被语文老师肢解到不行,简直惨不忍睹,她越讲我越觉得作家真是需要重心机、深心思。后来看凡尔纳笔下的海,我简直被迷住了,看了一遍又一遍仍觉得不过瘾,晚上做梦还要和鲨鱼战斗。在大海之行结束以后,我觉得作家就是个可以美化一切的人,比现在的图片处理器还厉害,后来我却又觉得读者的大脑最厉害,把白纸黑字自动转化成美得不行的场景。
去时正是多云的天气,没什么阳光沙滩的美景,我相信如果时间天气都对的话,这温带的海,应该会很蓝很纯粹。相机无法记录这种蓝,一如无法记录黑夜那具有灵性的黑。可惜我见的是灰蓝色。
今年还去吗?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