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要考二建,看了《如何学习》这本书,主要向面临考试的学生介绍赛博学习法,帮助他们成为成为尖子生。看完之后没有也没有实践,最近在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又将这本书拿出来重温了一遍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本书的根基是这样的:成绩不好一定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和方法的问题。所以只要态度端正,并且又有正确的方法,你就能成为尖子生。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这套方法能帮我们高效掌握知识并高分通过考试。不过就我这么多年的学习经历来说,相比方法,其实态度更重要。
我高中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如果有的话,那也是最朴素的上课听讲、认真做作业。当别人向我请教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不需要补课,也不需要熬夜学习,只要上课好好听讲就可以了。尽管我的方法很简陋,但是其实我时在强调态度的重要性。
然而这句话从来没有改变什么,如此正确的概念基本都只得到了一句“聪明人就是不一样”的评价,以至于整个高中我真以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其实我只是比一般人更专注。
如果你有学好的决心和自信,你已经成功了。本书的方法,是让你成功的更快一点,更简单一点。
如我一般粗糙的方法,早就的是应试合格者,还不能算是尖子生,尖子生最重要的是还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能举一反三。这本书告诉我们,尖子生应该是带着问题学习的,具体有哪些问题呢。
1.阅读目的是什么
在阅读之前,首先要明确目的,是查询某些信息呢,还是为了考试通过,不同的目的决定了对教材或者文章的阅读深度。
这个问题一般花个几秒钟就能回答,但是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
2.关于这个话题,我已经知道什么
看到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关于这个话题你知道多少,你想要了解什么知识?
通过这样的问题,将旧的知识进行主题回溯,你会发现,其实你已经知道很多了。当你真正阅读的时候,你知道的知识就可以略读,并且留意你想知道的是否有提及。
3.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略读我们要知道一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重要术语有哪些、文章结构是什么。
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看序、作者生平、目录、各章总结来了解这本书主要的内容和格局。对于一篇文章,我们可以通过章节标题、章节收尾段落、小标题、图表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4.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其实就是不断和作者进行互动,想象你是作者,接下来你要写什么。很多时候你会猜错,不过没关系,慢慢的你会找到作者的行文逻辑是怎样的。
5.专业问题是什么
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专业问题,比如心理学和经济学的问题肯定就不一样,每个学科的专业术语又是固定的,针对你学习的专业,列出专业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
除了专业问题,还有一些更问题普遍的,也就是导读问题。导读问题包括概念的定义、例子、事物之间的联系等,如果你不知道专业问题是什么,那就回答这些导读问题。
6.针对信息,我能提出什么问题
前面讲的是专业问题,可以根据模板找答案。第六个问题讲的是在阅读过程中你提出的一些问题,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甚至可以很奇怪,有些问题在本书中可能找不到答案,这就需要你查资料,通过“人事网书”找到答案。
7.那些是重要信息
重要信息和主要内容相关,通过阅读文章开头和结尾或者专业术语等把握。掌握重要信息遵循的是帕累托原则,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上。
8-10.如何改述和总结
我们常常讲要把书读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进行记笔记和总结归纳的过程。
对教材进行改述其实就是一种内化,改述不能看教材,用自己的话表达,而且要用尽量少的话,不要用整句,尽量使用短语或词组。
看完一个章节,可能你记了很多内容,尽管已经很精简了,但是还是不利于记忆,这就需要将文字尽量用图表表达。
随着不断学习,笔记会一直进行修改和重组,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精简,但又不至于遗漏重要信息。最终一整本书都可以浓缩成一页纸。
11.如果构建记忆点
我们对枯燥的数字、冗长的文字天然不喜,但是对图表、节奏、故事却能很容易记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将文字改造成图表的原因。在记忆的时候,如果遇到很难记忆的点,不妨用一些奇特的故事将知识点穿起来增强记忆。
12.这些知识还能用在其他什么地方
前面的所有问题还都是针对特定的材料,而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跳出特定材料,进行跨学科的迁移。你的知识量越大,越能进行跨学科的迁移。在你还没有形成习惯之前,就需要刻意联系,经常思考这些知识还能用在哪里,其他学科是不是有关联。
随着你知识容量越来越大,能越来越熟练的迁移知识,最终你的所有底层基础就能打通,各个学科都能交融在一起。
教育的理念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现今的主流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为了拿到一个好分数而学习,所有的知识最后都成了无用的鸡肋,而学生因为只把学习当做任务,一旦毕业,都不愿再学习,不能不说这是教育的失败。
任何学习都应该立足实际,为了用而学。《如何学习》这本书教的是学习方法,其实是让读者能主动进行学习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