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需求到产品定义
1.从解决自己的需求开始
一般来说,用户一般是不可触及,所以要想精准的找到用户的需求,还是要回归到产品经理自己,首先要解决的这个需求应该是自己遇到的切切实实的问题和困难,所以我们会要求每个产品经理甚至工程师要成为产品的深度用户,以来保证提出的产品需求是真正的问题和痛点。
很多时候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很飘,不接地气,很大程度上就是离产品太远了,没有深入的理解到产品的具体的逻辑以及每个功能之间的关联。
很多人说做产品切忌把个人需求当成群体用户需求,这话只能说对了一半,如果这个需求确实是你作为一个深度用户提出来的,那么相信一定会有你相同属性的用户在需要着这样的功能。所以问题不是出来个人需求与用户需求的矛盾,而是真实需求与伪需求的矛盾。
领导需求大部分不靠谱就是因为他们离产品太远,提出的一般都是伪需求
2.需求与痛点
一般产品需求要解决的痛点不要多,其实一个也就足够了。小米盒子在经过市场调研后,最终确定的解决的用户需求其实就是一个,解决用户看视频是前倾15度的痛苦,让用户可以在看视频是不再是固化的姿势
然后围绕这个痛点开始进行需求挖掘
3.如何找到用户痛点
当我们在推演用户痛点的时候一般从三个角度:
1)分析目前的用户现状,目前的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小米盒子调研时发现30%的年轻用户不看电视,如果单从这个结论出发,那么小米盒子肯定是没有市场需求的,但是数据会说谎,产品经理需要很好的解读出现状背后的东西
2)用户的意愿如何,也就是基于我们分析出来的问题,用户是否希望有更好的产品形态,同时是否有耐心去接受
3)是否与用户习惯相违背,这点非常重要。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们的UI3.0就犯了错误,在很多地方任性坎功能和改变用户的交互习惯,结果骂声一片,我们在挖掘痛点时,去想解决方案时这点要特别小心
4.其实啊,很多时候还是人的问题
这个topic我在听的时候感觉很突兀,怎么在讲需求定位的时候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但是结合最近咱们产品出现的几个问题,突然也就明白了。
这里主要讲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产品做不好,终究还是人的思维和心态的问题。乔布斯说一个好的工程师可以顶上50个普通差的工程师,这里面好与坏不单单是指技术能力,更多的指的是视野和心态。关键的需求一定要达透,做到极致。
一个产品做到90分很容易,但是从90分到100分,每增加一分都异常的痛苦和艰难,愿不愿意走出心理的舒适区,就是心态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很多产品都是90分那边就停了,或者还没到90分,这个产品差不多能用就行了,处在把用户的痛点解决一半就不管了,用户用起来当然不爽
5.产品定义就是功能上节制节制再节制,人心导向强于技术导向
这里举了一个米聊和微信的例子,很受启发。
米聊比微信早上线3个星期,微信上线之后就开始功能大战,米聊增加一个新功能微信copy一个,直到米聊找了很牛逼的几个工程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一个涂鸦板功能,微信果然接下来几个版本没有增加这个功能
之后微信开始出人意料的开始砍功能,以及做功能整合,最后除了聊天,只留了三个功能 附近的人 漂流瓶和摇一摇(留这三个功能背后的逻辑很值得思考)
另外张小龙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启动页换了,这是个很里程碑的事情
米聊的产品定位是做熟人社交,而最后微信的定位其实是解决人的内心寂寞
产品定义的本质就如何接近人心,离的越近越成功
二、书单
《鸿沟理论》 《从0到1》 《精益创业》
三、产品的研发思路
1.产品的质量的打造
小米主要从四个方面去做的:专注 极致 口碑 快,这里讲的更多的是用户可以感知到的,其实讲的是如何从1到100的过程
我们现在做的很多编码规范和性能专题等等,做的是基础体验,这些都是基础,但是你做好了也不足以造成用户口碑,因为用户觉得这就是你应该做的,所以两个方向并不冲突
其实这四点比较虚,具体的可以看《参与感》这本书,只是针对几点我们做的不太好的说一下
1)专注--取舍问题
小米盒子第一个版本时只做了一个在线播放器,其他的全部砍掉了,其实说到底还是节制的问题,但是这个节制的责任就要落到研发这边了,尤其在像我们这样组织架构的公司
很简单,我做一个盒子的产品经理,他提需求时肯定不可能跟研发团队讲你给我做个只有在线播放功能的就行了,本地播放都不用,对不对?产品经理肯定会给你一个很完整的prd,讲明他的规格是怎样怎样,这个很正常,但是落到研发团队,这个事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你的资源是有限的,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你的啥啥啥都是有限的。你要怎么做。
我理解,我们之前讨论的我们是用迭代模型还是增量模型,小米给我们的答案就是要增量模型。我先画个圈是我一定要做好的,然后投入全部资源和人力做好做透。
如何画好这个圈,就是研发团队要想的,这里要结合人员能力,资源,核心需求等等统一进行把握
画好了这个圈然后就是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极致。大家可以听听小米盒子配重块的那个case,确实值得学习
所以团队leader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起到很好的团队保护作用
2)极致
这里讲的就是设计过度的问题,可能和我们关系不大。但是如果我们团队可以有能识别这个问题能力最好。关于设计过度这个问题其实在UI3.0上非常多(比如我们的声音策略),我们把很多设计做的很重很复杂,其实都是应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做这个事情主要是会造成我们很多的无用开发,我们花了很多人力做的产品却很差,这个想想也挺冤的。这个需要一个共同改进的过程
其实极致就是产品极简,所以尽量没事就去改版改交互方式,这个用户成本很高,就像视界评论的交互改了很多版了,但是每改一次用户骂一次,因为很少改版会越该越简单的
举个例子,猎豹清理大师两年了,近百个版本了,整个页面布局都是微调,打的交互和框架不敢改,用户习惯是很可怕的,微信也是这样
但是我们花了时间在某个点做透,比如猎豹清理大师在内存优化这个英文文案上花了很多精力,演变是这样的,大家感受下: task-memory boost-phone boost
从工程师语言到用户语言,也是我们也改进的
3)研发效率
这边提到的其实和我们做的差不多,就是核心模块和业务模块分离解耦,业务模块做到独立迭代
这里面提到了关于重构的问题,要想快重构也是难免的,似乎业界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4)测试与验证
这里讲的就是别太不把用户当用户,完整的测试与验证流程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功能还是做的大差不差的在上,尤其在一个产品基本稳定的时候,很有可能一个版本出来大问题,整个口碑就下来了
另外,讲到的两个东西是我们缺少的,一个是完善的用户反馈系统,另外一个是灰度发布系统,这两个是基础服务,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版本质量的把控。
猎豹的用户反馈系统,可以做的抓取各个平台的用户反馈,然后进行机器分类筛选和自动回复,筛选后的问题自动导入到研发,这整个过程很快,他们的管理层每天就看这个,看那个模块用户吐槽最多,通过这个数据看产品的质量,很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