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演变
《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 • 第8期
“言传身教”,这个词算是目前还有点认知水平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核心法则。能言善辩的家长,他的孩子也能言善辩;沉默寡言的家长,他的孩子也沉默寡言。
这个好像是一目了然的道理:家庭环境对孩子很重要,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真的是这样吗?
你想一想哪些人会把家庭教育决定论挂在嘴边?就是那些家庭教育讲座的导师,或者是那些家庭教育类书籍的作者。家庭教育决定论是这些人挣钱的理论基础。
家庭教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专栏作家提出的那些育儿经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没有影响。
人是不能接受一件事情平白无故地发生。一件事情发生了,人们会去归咎或者归功。你情绪很低落,任何看见你的人都会问你:你怎么了?
人们觉得坏事发生一定是因为有坏人在捣鬼,好事发生一定是有好人在付出。
这种归咎或者归功的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也非常明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把小孩子的不礼貌说成“没教养”。“没教养”和“缺乏礼貌”在汉语当中的关联性太强了,感觉就是同义词一样。这说明中国古人就是认为,道德素质低下的人是缺乏家庭教育的人。
也有不少影视作品把杀人犯的暴力性格归咎于悲惨的童年。
但是人的行为真的是由教育决定的吗?现代科学家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发现了一些蹊跷。
布谷鸟是一种寄生鸟类。成年雌性布谷鸟会在其他鸟类的巢穴中产卵。这枚卵孵化以后会把巢穴中的其它鸟蛋扔出去,然后小布谷鸟就在其他鸟妈妈的喂养下长大。而鸟妈妈还不知道巢穴里的这只小鸟,其实是“杀害”自己亲生骨肉的凶手。
布谷鸟一出生就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更没有人教它要把别的鸟蛋扔出巢穴,也没有人教它长大以后要在别人的巢穴中产卵。
为什么动物享受着这种遗传带给它们的直觉,而人类只能通过教育来指导行为呢?
来自双胞胎研究的证据表明,性格的形成与基因有很大关系。寄养在不同家庭的双胞胎,性格差异不明显;而寄养在同一个家庭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小孩,性格差异却非常大。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孩子的性格确实跟父母相似,但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跟父母有着相同的基因。
科学地来讲,性格差异有一半是因为基因差异,另一半是因为某些“其他原因”,但是这个“其他原因”绝对不包含家庭教育。
双胞胎的差异从哪来?
就算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我们通过接触,往往也能很快看出两人性格上的不同。既然性格差异来自于基因,那双胞胎之间的差异从哪里来的呢?
社会科学家哈里斯给出了解释,她指出,随着人类走向成熟,发展出了特定的社会系统:要社会化;要建立关系;要追求地位、认可地位。
社会化,指的是学习如何融入到其他同龄人当中。儿童需要从同龄人身上获得习惯、口音、偏爱的语言和大部分文化知识。儿童需要学习和同龄人保持一致。
与其他同龄人构建关系时,孩子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并学会区别对待不同的人。
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评估自己在同龄人中的相对地位。这种地位往往是和对异性的吸引力紧密相关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发现,男人16岁的身高,与他一生挣的钱成正比。也就是说,青春期时,男孩的身高往往会决定他在同龄人当中的地位,而青春期时地位高的男孩,未来长大了挣钱更多。
地位系统能够产生除开基因因素以外的性格差异。
所以你明白了,幸福家庭养育的孩子,未来也会很幸福,不是因为教育得好,而是因为这家族基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