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理论的政策主张
- 放开利率:取消对存款利率的限制,减少政府财政赤字,控制货币发行,降低通货膨胀率,增加货币的实际收益。
- 鼓励银行竞争:削弱少数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和分配贷款的垄断权,变专业银行为商业银行,成立新的银行,鼓励竞争。
- 增加对高效率小企业的放款:大银行可以把货币贷给信用合作社和钱庄,再让他们以较高利率贷出,将资金从低效率领域引向高效率。这种利率仍然低于民间高利贷。
- 金融改革与财政改革同步:金融与财政要各尽职守,进行税制改革,减少财政赤字,缓和通货膨胀。
- 金融改革与外贸改革同步:促使汇率自由浮动,实行外币自由兑换。取消对进出口的歧视关税和优惠补贴,逐渐降低本币汇率,实现外贸 全面自由化。实际利率的提高,可能提高边际储蓄,降低边际消费,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减少国民收入和储蓄。金融自由化伴随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放松或自由化,外资流入会导致本币汇率的高估,抑制出口,减少有效需求。利率高估会加重政府的债务利息负担,增加政府财政赤字,减少政府的有效需求。利率提高还会置短借长贷银行于危机之中:因为利率提高对短期存款利率的影响比长期贷款利率大,这就会使银行承受入不敷出的压力,银行可能减少投资项目融资;或者从事高风险项目贷款,从而加剧金融业的不稳定性。
金融自由化中货币政策的改革
实行固定汇率的开放经济中, 政府往往只能牺牲国内经济以实现外部平衡,这就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打折扣。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就很难抵消国际收支波动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更是加剧了这一困难,减少货币供应将提高国内利率,高利率则又吸引国际资本流入,而资本的流入则抵消货币供应减少的政策效应。在较灵活的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可以大为提高,汇率因此成为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例如,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了国内利率,吸引外资流入,但是,因为外汇供给过剩,本币升值将减缓外资的进一-步流入:同时,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也减轻了通胀压力,增强了紧缩政策的效果。市场的逐步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原有的传统货币控制工具,如直接信贷限额效应逐步退化,因为,相对于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政府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应下降,直接货币控制工具的资源配置效果也将越来越差。
自由化的环境也要求有更加有效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只有间接管理才能顺应这种趋势,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向间接政策工具转轨就是要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减少对准备金的依赖,用统一的贴现率替代选择性贴现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