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次过年回家期间,我走路去某个稍远的同学家,因为被一条很凶的狗吓住而放弃了原来熟悉的小路,不得不换走一条绕远的路。
很久没回家且路痴的我并不意外地迷路了,天然淡定的我在迷失了近两个小时之后,看到渐渐变暗的天色,有点急了。决定不找同学家了,先回家。但是脚下确实只有一条路而已,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感觉离家越来越远。
我放慢脚步东张西望,然后看见了左边的山边上有一条小路,半米宽的样子,被树木遮住只路出几米长的一节,路面上全是坑洼和石头。我走上去,穿过小路,然后看到了熟悉的地方。
实际上,走那条路从迷失在公路上到迷失在树林里的可能性更大,而我笃定地“赌”了一下,我不知道为什么,是直觉做的决定。
当这种“瞎猫碰到死耗子”的事情多次出现,我忍不住地对神奇的直觉充满了好奇与迷惑。在这种好奇持续了一年多之后,我与这本《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邂逅,原来早在10年前已有研究和解读「直觉」的作品。
那些瞬间决定的直觉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时不时遇到“我说出不出什么理由,但就是觉得哪里不对”的情况也并不像表面那样没有道理,认识很久的朋友与参观过你房间的陌生人能够对你做出同等准确的判断和评价,见一个人的第一眼就知道是否投缘……
凭直觉生活?确实可以!
资深的艺术品鉴家并不一定从物品细节去分析一件藏品是否是赝品,往往看到赝品第一眼就能感到不对,但他无法说明为什么不对。一个人的房间展示着一个人的灵魂,所以陌生人参观你的房间便可以感受到你的性格,但他们无法解释做出判断的逻辑。经过多年的生活你已经非常了解自己,也能够捕捉感受他人身上的关键信息,因此能快速感受到对方是否与自己合拍,但你大概一时搞不清楚为什么跟他“一见如故”。
其实人脑才是最十项全能的计算机,生活才是包涵万千的大数据。
直觉,是可以相信的,甚至有时候它能做出比理性思考和严密分析更加科学准确的决策。书中对“我们总是为事情找一个看起来有道理的逻辑,然而事实上这个逻辑很瞎扯”现象进行了细致解读,同时对眨眼之间的决断与深思熟虑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很多时候“直觉”更加靠谱。
直觉那么神奇,我们仍需理性
我们的潜意识就像一台深藏着的、没什么存在感的计算机,它安静地处理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很多信息并不在我们的意识里,但却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没有经过意识和理性的筛选,这些信息非常杂乱而原始,其中不乏坏的、错误的、邪恶的的内容,它们可能是很多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偏见的源头。
《眨眼之间》中收集了很多直观通俗的实验结果与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就类似于我们理性思维里一定认为自己能够平等看待美貌的人和相貌平凡的人,但实际上并不会一样,我们潜意识中还存留着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各类偏见。
如果没有理性思维,那可就惨了!
不可手眼通天,学会删繁就简
通常我们认为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全面,便能对事件进行越深刻清晰的认知,做出的判断也就越准确稳妥。但事实证明,过多的信息会扰乱人的判断力,将本来简单明确的事情变得复杂迷惑,就如一锅粥。
那些能够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直指关键的人都是非常善于删繁就简的人,而且他们删繁就简的思维过程极其快速简洁。通过理性的意识思维是不可能如此轻快的,他们非常善于利用潜意识迸发的直觉。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人通常经验丰富,他们的潜意识已经吸收了他们过往判断时经历的无数数据信息。
该如何机智地使用理性和直觉是件难以言说的事情,虽然书中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但我认为并不够清晰明确。
曾经看到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当你遇到选择一辈子的爱人、一生的事业等宏观、抽象的事情时,要问心,即依据感受和直觉做判断;当你遇到选择买哪个品牌的洗衣机、买什么地方的房子等具体、实际的事情时,要问脑,即通过分析和逻辑做判断。深以为然。
本书还有以下令人惊奇与恍然大悟的观点:
自我分析会妨碍和摧毁人们的洞察能力。
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情绪引起表情,比如快乐所以微笑,但事实上表情亦可是情绪的肇始,练习微笑可以达到真的快乐。
自闭症就是心智解读能力的丧失,是一种永久性的思维盲区。
压力之下的失态与懵逼,是因为大脑为了让我们集中精力应对眼前的威胁而放弃了其他的信息。
这不是一本小说,却跌宕得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