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经常剖析自己。
六一儿童节,朋友圈很多朋友在发一些应时的状态。
其中有一条说,不要忘记你曾是怎样的小孩,曾希望成为怎样的大人。
这位朋友特意把写这句话的卡片拍照晒出来,想必感触颇深。
我大略跟着这句话追忆了一下童年,试图找一些共鸣,脑海中搜寻了好久得出一个结论。
我小时候的性格,怎么说呢,还挺不鲜明的。
我记事很晚,从小成长的也颇顺利,没发生过什么特别重大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如果依照仅能记起的几个小片段来判断,我大概是个特别随遇而安、心细如发、热心而又拘谨还有些强迫症的小孩。
随遇而安对应的事件很典型,发生在我刚会走路那会儿,对这个事情我除了用随遇而安形容恐怕没有更好的词来表达字面意思了。
记得我爸妈曾说过我们在搬到实验中学家属区之前住过两年胡同,我人生最开始的两年就是在那度过的,因此我推断这一小段记忆中的青石板小路就是出自那个小胡同。
我那会儿应该是个特别省事儿的小孩,画面中,一两个和妈妈年纪差不多大的阿姨在围着抽水井洗衣服,旁边有很多个大盆,她们边洗边聊,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慢慢往胡同另一头走的我。
没人告诉我停下来,我就慢慢往前走,走着走着,由于刚学会走路稍显生疏,地面一个小小的凸起轻易的把我绊倒了。
一点也不疼,不知道是不是我痛觉神经发育迟缓,小时候好像怎么都不觉得疼的,不过更有可能是衣服穿太多层,像个棉花球。
棉花球软绵绵的往前趴倒在胡同口,专注于洗衣服和八卦的阿姨们没人注意到我,也没人教过我摔倒后需要站起来,我呆楞的盯住近在眼前的青石板,一时没有想出任何可执行的行动计划,遂放弃,而后被视线里爬过的小蚂蚁吸引去了注意力,啊,顿时找到事情做了。
于是,岁月悠长,时光静好,在一个老街的胡同口,两岁的我趴在青石板上,专注的数起了蚂蚁,仿佛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
直到过了不知多久,我被从外面回家的爸爸哭笑不得的从地上拎起来,这个片段才结束。
我曾多次想起这个片段,其实对于自己为什么就踏实在那数蚂蚁,抱有的心态是有所怀疑的。如果是单纯的随遇而安,那怎么会独独这一段记忆如此清晰。
估计当时更多的是懒,懒的想下一步的行动纲领,就算想出了,也懒得执行,因此数蚂蚁成了最优选择。
而在之后的几年里,想起这件事情,就有了好笑和惭愧的心态,时常温习时常惭愧,不断的强化之下,这个两岁的我的小身影才至今仍如此鲜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