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近百本人文、心理、哲学等书籍并通过个人经历所总结的一些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甚至认知相悖的常识,本人才疏学浅,但如果其中有一小部分对你来说有用,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意志力:
人每天分配的意志力(对行为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且随着时间的增长会逐渐消耗。为此我们应当在大脑清醒时先做选择少(人在做选择时会消耗大量意志力)而难度高的事情,以合理消耗意志力[1]。
二、愉悦感:
人的愉悦感是有阈值的且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当人们习惯于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愉悦感的事情(如短视频、游戏等)时就很难再去做愉悦感攀升速度慢但持续时间长的行为(如阅读、冥想、健身等)[2],并且当愉悦感褪去人们会陷入到痛苦和无聊之中,于是再通过短时高效的愉悦行为来形成麻醉闭环。
需要补充的是任何行为和理论都没有绝对性,举此例子是因为我也喜欢刷短视频和打游戏,只是当我们拥有自由分配时间的情况下提供了一种合理的选择。
三、行为惯性:
人对环境以及之前所作的行为具有惯性,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惯性将逐渐增强,而此时打破惯性则需要消耗更多的意志力并且会造成精神世界的动荡。(举例:长时间不去思考会降低处理高难度问题的能力,长时间处于某一职位或环境会造成思维定势、信息茧房,难以跳出环境)。
四、身份认同:
人会根据社会舆论和自我认可程度而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归为一类人,并会遵循此类人的行为准则与其他群体形成对立。
五、虹吸效应/光环效应
身处于社会中所积累的财富、身份、权力和舆论资源等外部越多,就越会将资源的天平往此人身上倾斜,所以在外部条件不干预的情况下,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属于正常趋势。
六、关于追求愉悦和避免痛苦应当如何选择
叔本华说过,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3]。理性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所以我认为在追求愉悦和躲避痛苦应当选择后者,但躲避痛苦并不是所谓的懒惰、畏惧,因为当我们畏惧或者逃避某事时并不会缓解痛苦,甚至会将痛苦加深,这也是为什么用避免痛苦而不是用“逃避痛苦”表述的原因。
七、对自己保持真诚
我们大多数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压抑隐瞒负面情绪所导致的。心理治疗的本质是找到你心中一直隐瞒压抑着的心理情绪,并且给予勇气去面对它[4]。对自己保持真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因为这需要面对自己的缺陷、弱点和脆弱,但得到的是健康、强大、稳定的内心。
八、关于肉体与精神之论:
凡是短暂的肉体痛苦都不算真正的痛苦,凡是肉体上的劳累并不算真正的劳累,与之相反,精神上的痛苦是真实的,能造成实际伤害的痛苦。
九、关于悠闲和焦虑:
人在焦虑烦恼的时候往往很难专注于某件事上,并且会更容易疲惫,正如“这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但当一个人毫无压力时又会失去专注的动力。为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干扰,对于此刻不会发生或者没有必要的烦恼应尽量杜绝。
十、人的恐惧和懒惰源于未知
确定感能够减轻人们的恐惧和懒惰[5]。
参考:
[1] 麦格尼格尔 《自控力》
[2] 罗素 《幸福之路》
[3] 叔本华 《人性的智慧》
[4] 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
[5] 周岭 《认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