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儿童经典《青鸟》,通过两个小孩寻找青鸟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穷人生活的同情、对现实和未来的乐观憧憬。两个小孩狄狄和美狄帮助仙女寻找青鸟的奇幻旅程,冒险、温馨与甜蜜交织,途中他们一度找到过几次“青鸟”,可那都只是经不住光亮的,他们在历险中并没有得到青鸟,但却在梦醒后发现原来真正的青鸟竟然就是狄狄所养的那只小鸟。
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幸福,就在身边?这个童话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很像,甜蜜的糖果,亡故的亲人,都仿佛在明明灭灭的光芒中,那是仙女和光给与他们的奖励和考验,有些美好就在那里触手可得,却又是不容留恋,《青鸟》的仁慈在于最后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得到了 “青鸟”。
温暖中掺加了一丝伤感,孩子们清楚自己的贫穷,从不奢望,只要远远凝视就满足,这种懂事,也许大人们都不会有,他们的幸福不是明确的物质增加,关键在于幸福感的充盈,梦中的一点点就能让他们满足到幸福感、勇气爆棚,其实周围的一切毫无变化,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乐观的眼光还有不高的欲望。
“幸福就在身边”,这句话即便告诉了我们,而你不去看向它又有何用,只是“从不知幸福在哪里”达到了“知而不识”。真正需要去做的是寻找,是看见,是满足。幸福在身边,不代表只要等待就可以也不是要人苦苦去追寻。坚定地走,踏实地走,才能让它变得清晰明朗。
青鸟等同于幸福吗? 大人们的青鸟不一定是“幸福”这个有结果意味的词,社会处境让我们和满足总差一点距离,我们离不开那一块难以填补的欲望,那是生存的动力。我们的青鸟更多像是竭力缩短距离而又永不足够的材料。
苦恼忧伤,不会怜悯人类,它也怕寂寞,会不时地拽着幸福的衣角在我们面前蹦跶。青鸟的实体不是“鸟”之类的实物,而是它所着的青色。假如人初生是张白纸,甜蜜会是斑斓,伤痛就是灰暗,青鸟就是画笔蘸着的青色,涂抹在灰暗上。所有的色彩都不是隔绝的,他们相互融合、浸染。
人的生活是一场寻找青鸟的历险,一只只被找到却又灰暗的青鸟,覆盖了伤痛,执行了治愈的使命,他们不是假象,只是生命力耗尽,最后的那只永远飞翔而不会收入笼中,它不比之前的同伴强大,只是在你消耗了第N只时又会诞生第N+1只,生命不息欲望不止,寻找的难度不在艰险而在漫长。大人积累伤痛,所以会急不可耐地寻找,而孩子较为纯净,就能在懵懂中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