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介于原文优雅,下文多以文解文。
“我从事考古是因为我享受满身尘土,在烈日炙烤下蹲伏挖掘,在冰冷的山泉水中沐浴,在苦风凄雨中测绘遗址。”
这是凯利的考古,栉风沐雨,也是浪漫。于心不忍,祈求同行。
何为考古,凯利总结,“考古,追寻物质遗存发布的时间和空间模式,以重构过去人类生活,并发现社会组织内容。”
欢乐何处?考古以地球为场地,以上下百万年为时间,以人类为主题,用细致入微的法医式方法挖掘细节,身临其境,将考古学家和过去在个人层面上联系在一起。“
意义几何?令物质遗存复活,让他们从过去的静态遗存走向制造它们的动态行为。此外,“如果我们希望理解人类历史的开始,不仅仅是成为文献记录的琐碎风波,而是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一去不复返的宏大变化,我们就需要使用只有考古学才能提供的、最大的时间范畴。没有其他科学能以考古学的尺度观察人类。在纵横数万里,上下百万年的范围,“看到”人类行为。考古学研究人类的“全”幅——从我们尚未成为人类,直到现在,从赤道到极地。“
发现几多?凯利以四次开始娓娓道来。(主要以前两次为例)
(注,以下内容多是考古而来。但大家很容易把它看成是演化内容,这虽然没有错误,但其证据来源依旧多为考古学,特此提醒。)
1.技术的开始。150万年前,栖居树上的祖先,开始直立行走,落地安生,甚至狩猎、烹食、形成对偶。
为何演化?有利可图(吃货第一),毕竟,演化来自于不同生物结构或行为间成本收益权衡。(但说得更生动一些,就会是,只要你生息繁衍,抚育后代,生生不息,进化其实与你无关。它选择是更容易活下去的群体,而要活得更好就需要尽可能最大化收益。)当在树丫难以果腹,地面就成了新基地,直立行走才算有所优势。同样,制作工具虽然麻烦,但食腐也捞不到什么好处,工具的诞生使得祖先可以在腐食上获得更多营养(用嘴难以够着的肉,骨髓等),接着是助于捕猎,以及挖掘(植物)。所以可见,是不断的利益权衡推动着演化发展。
(注:直立行走的原因有很多争议,作者视角仅供参考)
但同时直立行走产生很多问题,如后代脆弱,所以后代更为依赖母亲。而这使得差异本不明显的性别开始分工,同时发展处对偶制,保证自己和后代生存。
2.文化的开始。文化由一群人共享的一系列观念和信仰,其主要载体是符号。符号使得认知顺利流动,而借助符号形成的故事,文化不断传承。但故事依赖意向层级,两个层级为思维(我知道你想什么),三个是文化(他知道我知道你想什么),(可参考邓巴的理论),进而形成语言。
但行为证据何在?分享行为和符号使用。以此建立起他人关系,和非个人式关系(监督)。
(在文化部分,或者心智部分,我还是觉得托马塞洛写的更全面,当然,这里能看到共通点,包括邓巴的)
3.农业的开始。终究是食物惹的祸,此前人们过惯了吃了就走的生活,一旦无法通过迁徙解决食物问题,农业就开始了。事实上,就凯利认为,人类可能更早就已经具备了栽培作物的能力,但地球在气候和环境上适宜使得农业推迟发生。你看,说到底,所有一切——定居社会、农业和竞争性盛宴——基本上都是人口和食物之间失衡关系的产物。
4.国家的开始。国家的形成大家耳熟能详。重要的点在国家形成推动了两项重要的变化:显著的社会不平等和有组织的战争社会不平等有组织的战争。
在过去四次开始中,人类都创造了合作新阶段:对偶制、分享、联盟和贸易。此后,又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第五次开始,我们可以说是人类世,人类影响了地球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地质(这也是提出人类世的主要原因),但凯利更强调组织我们自己的新方式,是一体化的世界政府,还是什么新的合作方式?都将由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历史我们掌控,
尘迹
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