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七十年代末,那时,人们正为温饱生计而努力时,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已经开始对我们进行读书的启蒙教育了。
我的父母并不是文化程度有多高的知识分子,他们只是平常人,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读书,所以,他们对我们姐弟的教育的重视,特别是阅读的启蒙,在那个时代,在我们生活的农村,也算先行者了。
从记事起,我已经在翻阅一本本《儿童画报》了。虽然不认识书上的字,故事情节倒也能看懂个大概。至少还隐约记得的画面有"巨人上天",“懒汉做梦"等。等上学识字以后,第一个看懂了的故事是《假虞伐虢》,还记由故事引申而来的成语"唇忘齿寒"。
随着我们姐弟识字的增多,家里的读物多了起来,我小学二年级时,家里订的期刊大约有两三种,报纸订了四五种,我最喜欢看的是《中国少年报》、《小学生科普报》,那时家里尚没有电视,每天的业余时间我都如饥似渴地扎进了这些报刊中。我还记得当年如追剧的粉丝般期待报纸上连载《妖人洞探险》的心情。
那时个小人书盛行,两分钱就能租一本来看。放学后,租书摊是我最喜欢光顾的地方,经常能看书看到华灯初上,书摊收工方才意犹未尽地回家。
上了小学高年级以后,我喜欢上了历史演义类的书籍。《呼延庆打擂》、《梁山后代小八义》、《杨家将》等,都被我读的滚瓜烂熟,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历史。长大后,更喜欢在历史类书籍中去探寻历史,追寻过往。
上初二的某个假期中,偶然从广播中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载《平凡的世界》,播音员那浑厚的男中音和主人公充满苦难的奋斗故事情节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当时就心心念念想看这本书。几经周折,几年后,我终于在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当时的兴奋心情不亚于挖到了宝藏。这本书我读了好多遍,主人公孙少平一度是我人生的榜样。时至今日,闲来我仍会翻翻它,它就像一位我熟识朋友,一个心灵停泊的港湾。
其后,我或借或买,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它们吸引我的不仅是故事情节的精彩,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在书的世界中,我融入了一个个故事,我甚至幻想将过书中的主人翁就是自己,读这些书时就有了在书中与自己相遇的感觉。
就这么一路读来,读书已成为我每天生活中的必须品。有一年实在无聊,手头也没书,我把父亲藏书《毛泽东选集》全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细细读了一遍,倒也看的津津有味。毛泽东的一些军事理论引起了我的兴趣,有些章节倒也读了好几遍,后来借着这股兴致,又浏览了《战争论》及《二战名将录》等。偶而在一些军事论坛上还能发几句言,忽悠下群众。
从教后,我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教育类书籍。我不喜欢读那些高深的理论,更爱看曾经或正在从事教育作的老师写的,接地气的、实用的文字。
对那些风华雪月,词藻华丽的文字我总是粗粗浏览或跳过,一直对那些朴实无华,直击心灵的文字情有独钟。
在阅读中,我也开启了一场与文字的邂逅。我喜欢细细品读自己喜欢的每一本书,每每如沐春风,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我感受了文字的魅力,获得了写作的感悟与灵思,忍不住提起笔,将自己的想法用灵动的文字跃于纸上。
前两天和女儿聊了些读书的体会,想到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就记录下这些文字,作为对自己以往读书经历的一个总结吧。
我想告诉女儿:书,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的人。读书更是一种智慧,这一路上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
我希望女儿能好读书,读好书,和更好的自己相遇,和更好的世界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