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像是高山上的寺庙,你只有经过了蜿蜒曲折的山道,攀越了怪石林立的山崖,才会最终取得那藏匿在寺庙中的真经。
在中学时期,每周的周五下午都是我们的写作时间,周记或者作文。当时的自己并没有过多思考,这样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命题的写作有什么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我明白了,这是在为我们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周的写作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基础能力,更锻炼了我们对文字的驾驭和对文章逻辑结构的掌握。
其实写作按层次可以划分为三个境界,一是习作,二是应用写作,三是创作。习作就是我们在中学时候每周的练笔,经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之后我们才能在之后的写作中接触到应用写作和创作着两大境界。应用写作其实更为简单,诸如我们现在社会中普及的企业宣传软文,公司长文案都属于应用写作的范畴。应用写作就是在人拥有了写作能力之后,根据他人的要求进行持笔写作的形式。当然,这种写作能力也是从不断的写作中练习出来的。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作者能够达到日更千字的要求,这并不是说他们有多大的能力,而是他们对于自己写作的一种坚持。直白点说,习作是应用写作的必要条件。
大多数人对于写作文章的理解都停留在习作和应用写作这一两个境界。可是真正能够写出那些旷世巨著的往往经过长年累月的创作而得。那么创作又是怎样个定义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会看到古代的许多画家在一幅画作将要完成时,却因一点小小的瑕疵而撕掉重画。他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过度的完美主义,而是创作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我们都知道写文章一般有三个因素,立意、素材和逻辑。一篇文章的立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不是难事,街边的风景,雨后的彩虹亦或社会的热点都能成为我们文章立意的一个选题。这就好比描绘江南的美景,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对江南的山水风光进行了一番描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然而,能够留存于世的却寥寥无几。这一点就说明立意是我们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够找到的。接下来便是素材,素材对于一些喜爱文字的人来说也是能够轻易找到的。你只需翻阅前人的书籍或者浏览关于立意的一些网站及专业知识就能得到大量的素材。
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逻辑了,逻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很飘渺的东西。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很简单地阐明了逻辑的问题。一回,上作文课,我的同桌忘了带作文纸,当时这种事在我们班可是很要命的事,至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没有人能说得清。她一下子将目光转向了我那整整一包的作文纸,她向我投来了乞求的目光,对我说:“借我一张作文纸,好吗?”还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当然明白她的意思,我可不是白痴,但是,你仔细想想吧,借,是什么意思。借,是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或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可是,作文纸怎么借呢?难道在她写完作文后,我再把作文纸要回来?我可不会这么神经。或者,下回让她再带一张作文纸来还给我?没有人会这样小气吧?即使有,也不会有人甘愿为一张作文纸耿耿于怀,甚至精确地计算出一共要还一些什么,最迟什么时候还?说来说去,不就是借了也没法还吗?而借了没法还,不就是给吗?给,就是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这么麻烦要干吗呢?不如直接说:“给我一张作文纸,好吗?”这个例子也许更偏重于文章的用语,但是用语就是逻辑的外在表现,在这里引用这个例子也不失偏颇。
所以想要真正达到创作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写作或者应用写作,就必须明白这三个要素。那么让自己全面掌握这三个要素又该怎么做呢?这就要说回到第一个境界的习作了。习作就像大楼的地基,你只有每天不停的习作才会在今后的创作中对文字驾驭游刃有余,不会因为用词或者逻辑的错误而丑态百出。
总而言之,创作永远都是勤奋的人所拥有的,曾国藩、路遥、村上春树这些被世人所认可的大家都是通过一天天的习作才在文坛获得地位。所以想要真正的有创作的能力,就必须每天坚持不懈的习作,每天坚持不懈的摄入知识。只有你有了习作的能力,才有可能把它当做一个职业,才会有第二境界的应用写作,进而追求创作。
个人见解,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