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历史悠久,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祭祀的节日。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祭祀祖先,给去世的亲人扫墓。关于清明节,我们当地有两个风俗,其一是清明节给故去的亲人上坟,必须在清明节前,也可以清明节这一天。其二是已经出嫁的女儿,清明节不可回娘家上坟。也就是说,出嫁的女儿清明节是不能给故去的父母上坟的。所以,清明节对父母的思念,只能是在心里了。
今年的清明节是四月四日,上周六周日,是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周六上午先生值班,那就周日上午去给婆婆扫墓了。
周六下午,我和先生已经把上坟的点心、水果,烧纸、纸钱、金元宝、纸衣服、纸鞋子等祭品准备好了。周日吃过早饭,八点半钟,我们已经驱车在前往公墓的路上。
婆婆六年前去世,病重的时候,已经提前在当地的龙山公墓买了一块墓地,只是离我们住的县城稍远一点,不过开车半个小时也就到了。
周日天气晴好,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春天的景色真美,美得像一副色彩斑斓的油画。只是时光匆匆,人生苦短,想到去世的婆婆,又不免有些伤感。
想着扫墓的人会很多,所以去的就早,大约九点钟就到了。果然,车没下公路,就看到公墓外边停车场停满了车,就把车停到了公路边上,旁边已经停了好多了。停好了车,我们拎着两大包东西,还有一只水桶,向里面走去。
走进陵园大门,前院摆满了各种祭祀用品,没准备的话也可以在这里买。我们又买了两束鲜花,准备一束放婆婆墓碑前,一束放姨母、姨夫墓碑前。婆婆的妹妹夫妻俩也安葬在这个公墓,每次和先生来给婆婆扫墓,都会到姨母姨夫墓前烧纸献花。
天气好,又是周日,扫墓的人真多,真可以用熙熙攘攘来形容。这个公墓在当地市内应该是最大的,山不是特别高,但拾级而上,快到山顶,也累得腿疼。一排排的墓碑,一个挨着一个,让人很是震撼。
我和先生来到婆婆墓前,看着墓碑上婆婆慈祥的照片,想到今年她老人家已经去世六个年头了,不禁唏嘘。
找出放在这里的抹布,又到山顶上负责打扫墓园环境的工作人员住的小屋前,在水龙头下湿了湿抹布,又拎了一桶水,回到墓前。把墓碑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还有墓室上刻着荷花的花岗岩青石盖板,香炉,以及靠墓室稍前,两侧的一对青石小狮子,都擦得干干净净。
随后,先把刚买的那束鲜花放在墓碑前,表达我们的哀思。鲜花是各色菊科类花卉,以黄色、白色的为主,还有红色、橙色、粉色的,看起来很漂亮。我感叹现在的科技,菊花是秋天的花,竟然能让秋天的花,在春天开得这样灿烂。
然后先生上香,我把带去的供品水果、点心一一摆放好,先生先祭奠倒上酒,之后开始焚烧纸钱、纸制的单衣。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一边烧,我也一边念叨着,让婆婆把纸钱、纸衣收好,该花就花,该穿就穿,别舍不得。
六年前,婆婆去世,那年七十九岁。婆婆一生付出颇多,尚未成年,母亲去世,父亲不过问家事。成绩好,学校不忍好学生失学,受资助读完高中,上不起大学,学校推荐正式入职成了一名中学老师。期间一直带着小自己十几岁的弟弟,包括姐姐成家后,弟弟也是家中一员。弟弟成家是姐姐一手张罗,最初新房就在姐姐家。婆婆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包括婆婆,全都是公职人员,从事不同的工作。最小的弟弟,也就是先生最小的舅舅,婆婆付出最多。
公公仍然健在,今年八十八岁了,和我们一起生活。公公也是个善良的人,要不然,先生的舅舅也不可能跟着姐姐生活多年。只是先生小时候不懂事,有一次和舅舅打架,公公把先生朝死里打,谁劝都不行,最后是先生的祖母哭喊着拦了下来。只是在子女看来,公公和婆婆属于三观不同,在许多事上,婆婆迁就公公更多一些,不然的话,父母的婚姻就延续不下去。
婆婆在世时,我们经常在一起谈话,她去世的前几个月,不停地在县、市、省城的医院辗转住院。一次在医院里,我陪护,我们又聊起家庭,婆婆对我说,你爸就是个不讲道理,脾气又坏的人。婆婆是个传统的人,说话很有分寸的,又总是轻声细语,更多的细节就是给自己的子女也不会多说。已经是她晚年了,只有两次,可能内心实在委屈,才给她的儿子倾诉。倒是公公,总是给子女,包括我这个儿媳,说婆婆的不是,事实又不像公公说的。
公公上过军校,身体原因从部队转业后,安排的工作自己不满意,就回到了家乡。婆婆一直在县城中学教书,住在学校单位提供的宿舍,那时已经有了先生姐弟俩,一人带着两个孩子,找了一个保姆帮助照顾孩子。公公回了乡下老家,非让婆婆也到乡下学校,婆婆就申请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乡下,从县城的中学到了乡下的小学。
公公没有正式工作,但是有文化,曾经在他们镇政府工作过几年。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婆婆支撑着,我先生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全家五口人,早些年还有个弟弟跟着生活。在子女未成年时,经济负担可想而知,婆婆一辈子节俭,而这也成为老年公公指责婆婆的过错,认为婆婆的节俭限制了他生活的质量。实际上,婆婆更多的是在自己身上节俭,对公公已经相当不错了。
扯远了,只是在给婆婆上坟时,想起婆婆的一生,内心产生了颇多感慨。从婆婆一生的经历看,我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不少思想独立,经济独立,有能力一个人生活得很好的女孩子选择独自生活,不想走进婚姻。主要问题在于,当两个不同频的人一旦走进了婚姻,必定得有一个人付出巨大的牺牲,才能使婚姻得以延续,那也就注定这个人的一生会是孤独的。所以两个年轻人,要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一定要尽可能地寻找彼此灵魂契合的那个人。
待祭品烧完,我和先生在婆婆墓前,恭恭敬敬地磕了头,和婆婆告别,去给先生的姨母烧纸献花。墓前的供品就不收了,待会有管理人员会过来打扫纸灰,收拾换下来的纸花,花束。
婆婆墓地所在区域的管理人员,是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妻,非常和气。他们日常的工作是负责墓地周围的环境卫生,植被养护等。我们从心里感激他们的日常付出。通常上过坟后,供奉过的供品都又带回家可以自己食用,而每次我和先生都选择留在原地。
《中庸》中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就算父母去世了,我们也把他们当做活着来对待,他们已经不在了,我们当他们还在。所以在为他们准备供品的时候,挑选水果、点心包括肉食,从不敷衍,挑选他们活着的时候喜欢吃的,挑选质量好的,虽然他们没有真的食用,但也是尽了自己一份至孝的心。
墓地的管理人员,我们感念他们的付出,虽然这是他们的工作,但仍然从心底里感激他们的守护,何况是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把供品留在原地,而不直接送给他们,让他们在收拾的时候,如果看到这些都是新鲜的果品,想留下来食用了最好,如果不喜欢,那就丢掉罢了,这样彼此也不尴尬。不过,两位老人真的是舍不得丢掉的。
每次我和先生去给婆婆上坟,两位老人,总会到跟前交谈几句,送上一根烧纸时用得上的钩子,或者用只小桶提上一桶水,让我们完事后洗手,我们也一再对老人表示感谢。离开的时候,能随手带走的塑料袋等没用的东西,一定随手带走,以减少老人的工作量。
当天回来的路上,我们曾经把车停在路边,徘徊在山脚下,看草长莺飞,花儿繁盛,春和景明,满眼绿意盎然,山上更是峰峦叠翠。路边的红花碧桃,千瓣白桃,相映成趣,灿烂满目,好美的春天。
周日晴朗的一天过后,从昨天下午五点多钟开始下雨,到现在一直淅淅沥沥的。果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似乎都伴着细雨,缠缠绵绵,如泣如诉,唯有这样,才能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一点一滴的回忆,一丝一缕的牵挂,一年一次的清明,一生一世的想念。亲人的离别,不是失去,是换了一种方式的陪伴。愿天上人间,一切都是最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