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的语言
——读《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第10章有感
看过《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第10章“社会、文化、语言”,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师,我深有感触,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加强对外国社会和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对于西方传统的风俗文化,如圣诞节,我们仅仅知道它是西方社会最重大的节日,但却不知道圣诞节的来源和它背后的宗教意义。而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欢快的庆祝的节日,在一起吃吃喝喝。商家则把圣诞节当作一次难得的促销机会,着力宣传,打圣诞牌,推出一系列促销活动,赚得盆满钵满。
为了深刻地了解西方社会和文化,促进英语学习,必须看一些原版的英文书籍和资料,而不是看一些专门为了中国人学习英语而编辑的英语书。原汁原味的英文书籍、电影和歌曲,反映的是真实的文化,在上面我们学到的是地道的语言,纯粹的英语,而不是人为刻画的机械的英语。
在课外活动中,需要开展一些西方国家文化展览、电影播放和戏剧表演等,在文化的熏陶和口语练习中来学习英语,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如通过表演感恩节的来历,去了解北美殖民地时期白人和当地土著人的生活,体会感恩节的文化内涵。
可惜的是,因为考试的压力,现在课外活动都用来补课或做卷子。根本没有时间来学习和体会外国文化。学习因而变得狭窄而枯燥,没有了生机和活力。
语言与世界观和思想紧密相连。透过不同的语言,我们看到不同文化下的思维模式。
汉语的表现形式比较灵活,什么形式都可以用,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行。而英语比较严谨,形式对了,意思才对,句型一定要符合语法。对此,中国学生很苦恼,面对一句中文,不知道如何翻译成地道的英语,往往一对一字字翻译。如:
——我来美国有3个月了。
译为:——I come to America for 3 months.
——I come to America have 3 months.
实际上,很多情况下不能一对一的字字翻译,会闹笑话。应该“意译”。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自从某件事之后,多长时间过去了”,自从我踏上美国的土地那天起,至今已经3个月过去了。所以应该用“it has been +时间段+since+某件事”
——It has been 3 months since I came to America.
除了句子形式有严格要求,英语对“文字”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come, go, leave这些词都不能与“for”连用,因为它们是非延续性动词。所以,上面那句还可以说:
——I have been in America for 3 months.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放映英语国家人民思维严谨,比较较真,一板一眼严格按照标准。中国人做事不太强调形式,差不多就行了,意思到了,不管什么形式都可以。动词上也没有分那么请,一定要和什么词搭配,意思能连上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