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电视剧叫做《蜗居》,在几年前非常的火,一度成为了热烈讨论的社会话题。它讲的是一对姐妹在上海生活和工作,姐姐为了自己在上海有个家,能够买个自己的房子,倾尽一切,最终甚至赌上了爱情和亲情的故事。
这个电视剧以一个个例来向社会展示了中国人整体的价值观,大部分人是愿意买房的,这种对房子的渴望甚至超过了他们自己的想象,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首先是观念的问题。这是中国几千年留下来的一个传统的思想,就是我无论在哪里都要有一个家,有一个风吹雨打,谁都不能赶走我的地方。中国人对于租房住普遍来说是持有保留看法的,他们觉得租房子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迟早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这样我就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装饰房子,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添置家具,一劳永逸。当然最主要的一个想法是,房子可以让人感到踏实。记得上周和两个朋友健身完在路上聊天,他们两个是外地人,看到很多楼上灯开着,不由的说这么多房子却没有自己的一套。当时我很惊讶,我觉得以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接受的观念来说应该会很喜欢租房子,没想到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问说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他说你知道吗?自己每天工作结束了很累了,就想有个地方可以回去,属于自己的房子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得到安抚。
其次买房子是一种投资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国人变得越来越有钱了,在我们这种小城市里面,很多家庭不缺房,甚至每家都有几套房子,有的租给别人,有的就闲置着,我家里也是如此。原因并不是我们很喜欢住很多房子,每天都换着房子住,而是房子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是无路可走的一种表现,面对着银行里面的钱,每天都会担心它会贬值,去买股票害怕赔钱,去买基金也不放心,放出去吃利息不安全。最终限于自身的你能力,投资房产是最安全的踏实的。按照我妈说的话就是:房子放在那里也跑不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买房所附带的其他价值。对于北上广深这些城市来说,房子最直接的就是和户口挂钩,跟教育,跟医生这些资源绑定得太紧了,我们买房子也许不仅仅是买房子,看中的还有它所附带的相关价值。上周的时候,好朋友说她相亲,遇到了一个男的,见面没聊几句就说,我想结婚了,我家里面在市区有两套房子。这个时候房子代表的意思,可能就是他的能力,家庭的能力,或者是身份的象征。
我们在房子上面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但却忘记了人类最初需要房子的目的。房屋其实只是一种商品,一种和牛奶、电视、衣服一样的一种商品,当我们把商品说成不是商品,不把它当做商品来处理,就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因为房子不仅仅是房子,所以出现了价格变态的学区房;因为房子不仅仅是房子,所以出现了很多地方房产泡沫和很多的烂尾楼;因为房子不仅仅是房子,很多的家庭婚姻因为房子而破裂。
所以房子到底是买还是不买呢?
在北上广广深这些城市,如果房屋对于你来说只是一种居住的商品,那么租房子一定是最佳选择,在《房租,贵还是不贵》里面有说,但如果你是一个土豪,那你有钱那你想投资或者是为了其他的目的,那么选择买房没有什么错,也是一个聪明的投资,将来一定能收获房价上涨带来的利益的。
作为一种投资,最基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论,也就是它一定有基本面的决定因素。中国大城市因为聚集、因为人们喜欢聚在一块,而且这个聚集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对比欧洲、美国、日本等等发达国家的聚集程度,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城市还会有进一步聚集。
而不管这些城市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人还是会往那些高度集聚的地方迁移过去的。因为那里的机会更多,分工更细,生活品质更高,所以这些地方,平均的房价可能还有上升的余地。
在二三线小城市,人口比较固定,没有太多的流入和流出,那么房价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了,作为投资来讲的话,这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是要自己居住的话,我觉得租房子依然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在外边旅行,看到那个地方的房子便宜而且环境还好,然后就在那个地方买了房子,从此以后他外出旅行的时候基本上就会去那里,因为这个房子成为了限制他全世界到处旅行的一个枷锁。在他的心里永远都会想着,我在那里有个房子,我还是去那里吧。
买房子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同样的道理,我在一座城市买了房子,那么我的选择就会更加倾向于在这座城市,那么无论其他地方有多么好的机会,这个房子都是阻碍我去其他地方的一个因素,甚至有的时候,这个房子限制的不仅仅是地区,它可以限制到我们工作所在的街道,这个工作是不是距离我的房子很远呢?
一个良心小贴士,当你去一个城市,先找工作再找房子,道理你懂的。
我向往这样的一种生活,我可以去任何一座城市生活,用我自己的能力去给这个城市增添动力,同样这座城市用它完善的机制让我生活的轻松自在。我不买房也不租房,我随遇而安,不用去管一切琐事,我只用关心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够让自己生活的更加富足和自由。
房奴,就让喜欢做房奴的人去做,他们能够享受到做房奴的快感;那么自由,就让愿意享受生活的人去拥有,因为我听到了它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