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在校门口一位三四年级的女孩子,被爸爸训得眼泪汪汪。听到爸爸大声训斥的原因,不过是孩子起床时闹了脾气,爸爸批评她不该发脾气。
当时觉得爸爸做法不太好,虽然孩子发脾气不对,但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她。
十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自尊意识了,但是爸爸却丝毫没顾忌到这点,在老师、同学还有家长来来往往的校门口,一点不避人的训斥她。不知这一幕在她心里会不会留下痕迹。
但是这一幕一直留在我心里,也反思自己面对孩子时是否有过激和教育不当的时候,也会时常想起《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里的内容,不自觉把书和实际联系起来。
这本书结合了很多案例,分析儿童青少年成长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比如孩子冷漠,沉迷电子产品,逃学等等,折射出的是家长的教育问题。
如果本文开头那位爸爸能看看这本书,就会考虑到孩子的立场,孩子的感受,更多一份对孩子的理解。
书的作者临界冰,是一位国家心理咨询师,积极心理指导师,也是ACI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积极教育实践。因为她的工作和专业,所以她写的这本《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比较贴合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给出的建议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亲子关系
心理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研究各种关系 ,在每个个体所面对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亲子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
亲子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但怎样才能有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好像很复杂。新闻里报道的问题少年事件层出不穷;还有某乎上匿名吐露父母小时候给自己带来的心理伤害的楼,已搭得好高;
孩子依赖于父母,父母都想孩子身体心理都健康成长。但现实是,很多父母的言行,反而将孩子越推越远,甚至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变更自己的认知;正确爱孩子,引导孩子面对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在这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理解孩子
构建心理基础和人生观世界观最重要的一步,是“我“是否被这个世界所接纳?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构建心理基础和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尤其是7到12岁左右,他们开始探索这个世界,逐渐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不想听从家长却又依赖家长。
如果家长没有“看见”孩子,看见他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没有正确的接纳孩子,其心理基础会出现状况,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在父母看来就是所谓的“问题”,例如拖延,胆小,撒谎等,背后都有一定的心理原因。
试着去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他的世界和他的方式。有些你以为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是孩子的需求表达。如果连最应该信任的父母,都不能接受他,他会在心理上逐渐远离父母,孤独地待在自己的世界,更谈不上有一个好的亲子关系了。
学会爱
影响心理健康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爱、自信心、安全感。
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爱的表达方式,各有差别。也许是认为要给他一个无忧的物质环境,所以孩子丢给老人,或者丢给妈妈,某一个角色一直缺席;也许是强给他报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希望他更优秀......这些都是我们以为的“爱”,但孩子的想法和体会呢,他的认知和感受是什么?
缺爱的孩子,内心就像一座没有根基的楼,抵挡不了强风强雨,他的自信心,安全感,也如空中楼阁,在外界遭遇挫折和困难时,没有能力去应对。
当我看到书中的很多案例,还有那些孩子的表现时,就像给了我一记重锤,因为在那些家长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暗暗心惊,内心一直告诫自己,要学会正确爱孩子。
孩子表现出的各种状况,背后其实是我们父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反思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责骂和吼叫,那样孩子心理上会离你越来越远,适得其反。
每个孩子内心都心向阳光,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需求,而父母所要做的,是引导或推动孩子内心这股力量,让他好好成为自己。
家长的学习和自我成长
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当的职业。如何做好父母需要智慧,这也是门很难的课程,需要终身学习的课程,而且并没有一个直接的、可量化的模式和现成的答案,只有自己慢慢摸索修炼。
我们陪同孩子成长,也可看见我们的内心,看到我们曾经成长所遗留的心理创伤。陪伴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做好父母这条路上,摸索中难免会看不清方向,难免会走弯路或错路,但只要我们知道目的地,及时纠偏,一步步总能到达。
我们的方向有没有偏,有没有走错路?可以看一看这本《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观照自己,一定会让你对孩子的教育有所触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