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追溯作者的原意。但是读者在解读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时代和个人色彩,产生了衍生义。
李璟《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碧)波间。还与韶(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簌簌泪珠多少恨),倚阑干。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碧)波间”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此为读者的衍生义,古今独赏其“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王国维l论词标准“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现象学(Roman Ingarden)罗曼·英格顿。除了写景物和真感情,应当带有一种使读者感动和感发的力量。
“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绿柳织金梭。”(是形象的 语言,但 没有感动和感发)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经过安史之乱,回到长安,左拾遗,又被贬做华州参军,因而写下这首诗——对春天的短暂有深刻的感慨。)“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况周颐《蕙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
用比兴来解释中国古典诗词的衍生义;张惠言用“比”,将两个比较具体的东西,互相比附在一起(语码,接近西方);王国维,用“兴”的方式,是从作品中得到一种感发(依靠读者的心灵想象,更近于中国传统)。
伟大的诗人——将博大的生命在艺术里完整美好地传达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碧)波间。还与韶(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簌簌泪珠多少恨),倚阑干。——李璟《山花子》
“菡萏”——荷花;“菡萏香销”“翠叶残”荷花凋落(一片一片地残破)“菡萏”有一种珍贵之感。“翠”也给人珍贵美好之感。
“西风愁起绿(碧)波间”——整个大环境背景的凋零
韶光——美好的年华;容光——女子美好的容貌
“寒”:三重寒冷;小楼细雨;玉笙;心
“多少泪珠何限恨”——泪珠和恨都是无限的
但李璟在此应还是伤春悲秋和伤离怨别。闺中思妇怀念塞外征夫。
古今多赞美“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诗句的主题。
杜甫《秋雨叹》“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变为衰”——宋玉《九辩》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诗经》“腓”——凋零
“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
陈子昂《感遇诗》“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风。”——冯正中
不同 的花凋零的姿态不同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荷折。”——冯延巳《鹊踏枝》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桃花的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