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傻不傻?
2014年的时候,@秋叶 和 @西安黄鑫 出版新书《学会独立思考》,@秋叶 在微博上送书,而且还包邮。有同事听说这事,问了句“他们不会傻的吧?”我“呵呵”之后回了句“我才是傻的。”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长期的影响力比短期的赚钱更重要,用@秋叶 自己的原话说就是“很多人是为了名,指望书带来光环,在别的领域赚钱,我就是这样的”。我收了人家的书,我要对得起我的良心,我会认真阅读,挑出点“毛病”,帮助人家出更好的第二版;我会认真写书评,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本书的好;我会尽可能地与我的学生分享书中的内容,让更多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所以啊,作者才不傻呢,我才是傻的。
二、如何让他人之知识变成你之常识
阅读这本书,其实只花了我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我却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完成我对这本书的思考。书看得快,是因为书中的好多内容之前在看@秋叶 的其他几本书或者他推荐的书时就已经掌握了,甚至有些东西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学会了,所以我不断在跳读,暂停,思考,跳读。
而思考花的时间就比较多了。例如我看到该书第76页,第二段写道:“弗洛伊德的观点和荣格几乎是完全对立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感觉怪怪的,于是我先做了标注,然后一边接着往下看一边回忆。第二天我又专门在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上查阅了相关论文,确定我的记忆没有错,我就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一条微博:@秋叶 @西安黄鑫 今天看到《学会独立思考》一书第76页,第二段写道:“弗洛伊德的观点和荣格几乎是完全对立的”。我回忆我当时学《心理学史》,无论是老师还是书都似乎没有说两人完全对立啊。今晚又翻阅了文献,我觉得改成“两人看似是师徒,观点并不相同,荣格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可能更好。
又例如我看完第一章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和第二章学会针对不同对象提问后,我突然想到,为什么第一章是“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它和第二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于是我又翻回去重新看,一边看一边思考,终于发现,其实作者早就在第一章的时候讲了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更通俗的说法,不叫‘批判性思维’,而是叫‘独立思考’。”然后作者又在第二章的第一页强调:“有效的思考往往指向问题如何去解决,而茫然的思考只会从一个问题绕来绕去又回到开始的问题,而不是思考如何去解决。”有了思考和再次阅读,我的理解就比第一次阅读更深。
讲完这两个例子,可以回答“如何让他人之知识变成你之常识”这个问题了。那就是,学习,思考,应用。我刚读完这本书,第一反应是,怎么书的内容都是一些常识啊,真有那么多大学生连这些常识都不知道吗?直到过了几天我和同事聊天,说到泡茶的问题,我说茶不能加那么多热水一直泡着,我同事说我怎么知道,我说这是常识啊,怎么会不知道。说完我突然反应过来,这个常识对我来说确实是常识,对不知道的人来说就是知识而不是常识。我之所以觉得书中的内容好多都是常识,应该都早就知道,其实是因为我经历过,我看过,我思考过,我学会了,这些知识变成了我的常识。而有的大学生既没有丰富的经历,又不会主动看书思考,他们不知道这些知识,其实也正常。
写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也可以向我的读者朋友提这么几个问题:
1、你找到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的网址并学会使用这个网站,需要多长时间?
2、你知道“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是谁提出来的吗?你是怎么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三、关于这本书我的重点推荐
第一章就一篇文章,《跟谷歌面试题学批判性思维》,写得很有意思。
第三章的《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找到答案》,苏格拉底式提问其实更多地应用于心理咨询之中,可惜书中用的不是心理咨询的例子,当然这并不影响这篇文章成为一篇值得推荐的文章。
第五章的《大学里为什么要多读点杂书》,你知道为什么吗?大学生们,自己去买来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