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读后
《无人驾驶》,是一本讲述移动机器人终将代替今天的汽车的书。它是一本科普读物,通过对于软件、传感器、通信网络等几方面加以阐述,如果不认真阅读,恐怕理解就比较困难。在这里,我只想通过这点文字,来表达一下我的看法,它更多的侧重于人文。
我们今天的时代在飞速进步,同时科技在高速发展,人们对于自动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前段时间,《朗读者》栏目主持人董卿曾经请来一位朗读者:围棋国手柯洁,此人将对战Google公司旗下的Deepmind公司研发的AlphaGo。现在我们知道,柯洁以微弱劣势告败。但是,输得心服口服。
与我们每位普通人相比,机器,不知疲倦,并且运算速度极快,远远优于人类的大脑。这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悖论,低级的人类大脑生产出高级的人工智能AI。与此相关的报道,最近还有两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青岛的无人码头建设、百度老板宣称完成了无人驾驶汽车的首次体验,虽然被扣分并罚款,但是这对于科技而言,并非坏事。
新技术的巨大影响力、个人需求的不断增高,是汽车进入无人驾驶阶段的主要两点原因。自动化、即时需求是智能阶段的主要特点,但是同时也会给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
回首历史,世界上发生的产业发生革命,为后代带来享受的同时,也为在变革之中的时代中人带来某种必然的牺牲。19世纪的西方的工业革命,最为明显。在信息化时代,亦是如此。并且随着人类的认识的进一步提高,这种革命的周期,从主观来判断,会越来越短。
拿自动化机器来说,特别是无人驾驶机器即自动汽车而言,越是新兴的城市,对于停车场的屈服就越严重。在北京成为“首堵”、成都成为“成堵”的今天,就在于车辆与占地空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越来越现实。随之而来的是人为的政策,比如“摇号”或者“限行”。发展与阻碍是一对共生的双胞胎,如影随形。
如果使用了无人驾驶,那么大面积的停车场就会更替为娱乐活动场所,因为车辆的减少,我们知道空气就会好。但是如果没有了停车费及罚单,一个城市的市政预算可能也会成为新的问题。再有就是无人驾驶是否可以因为停车场的撤销,原来的使用者与规划者对利益的再分配问题也会放在台上。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对于原来事物的否定与变革,所以,牺牲是在所难免的。
在本书中,作者举例,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要为自己的停车场服务,这有点儿本末倒置。同时,引发了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原来的步行街道变得格外冷清。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隐性成本存在。带来城市清洁、便利等等优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市场的繁荣在迅速走向凋零。
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如同今天之网络,也许会让人类之间变得更加冷漠与陌生。便利性与人文关系,有的时候会畸变成一种莫名而又必然的冲突。在今日中国风行的网购,给每位实体店主带来了极大的打击,网购当就店面成本一项,就远非实体店主可以消化的。假如说没有规范网络市场行为的存在,不久之后,所谓的女人最为热衷的“逛街”可能会迅速的走进历史。
就如本书中所描述:如果无人驾驶汽车能象实施军事打击一样准时定点地将乘客投放到他们的目的地,那么,这种诱人的高效出行就会产生隐性成本,失去人们因徒步出行而给城市带来的活力和收益。有的时候,我个人在想,高科技会不会是一种伪命题或者是瞎折腾呢?年少之时,我感觉自己应该属于革命派,那时,认同科技更新与革命。但是走近中年,从内心里来进,我感觉自己属于保守派。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潮,感觉应接不暇,但无能为力。
去年,阅读刘慈欣的科幻著作《三体》,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高级的文明似乎与我们所熟悉的人类,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在所谓更高级的文明中,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个孤魂一样的存在。如果再向上讲,比如说神的存在,这种神,也是一种孤独无比的存在吧?这样的孤独,真的好吗?不过,回首来看,每次革命之后,人文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我们在承认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不方便否认革命带来的成果。比如,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类感受了社会的进步,但是,我同时相信对于中国或者世界人文的毁灭是非常巨大的。不过,在新的社会关系中,又会产生更多新时代的人文。我只是不知道这种内心的论断,是进步还是退步?或许,庄子的影响对于我而言非常之大吧。
再比如智能手机能上餐桌上窃取我们的情感交流时光,无人驾驶汽车会填充上又一个为数不多的技术真空区,卷走我们与孩子交流的空间和时光。信息与技术的发展,会不会更加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似乎,除了拭目以待之外,也别无他法。科技的发展,有没有一个尽头呢?就像著作在开头所言,几十年后看我们现在的汽车,如果古董一般的存在。再过几十年呢?那个时候再回头来看,所谓我们羡慕的无人驾驶时代,是否又如同古董一般呢?主观判断,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它的答案的。
以之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