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在小区的商业街上开了一家小书店,名字是耗子和他堂哥一起敲定的。
工商注册前的那个周六上午,他们俩各自想了七八个名字,交给我,我将它们打乱,写在同一张纸上,然后三颗脑袋凑在一起,用排除法一一划减。
最先划去的是"状元"。"太没个性啦!"耗子他们一脸不屑。
然后"树人"、"育才"、"书香"、"墨趣"、"博文"、"雅志"、"清华"、"北大"等纷纷倒下。
最后剩下"自强","威龙"二个,前者与耗子的名字相关,后者与堂哥的名字相关,他俩都不舍得划,眼看午餐时间都快过了。
"走吧,到麦当劳去,边吃边讨论。"两个小家伙一致同意我的提议。
到了麦当劳,耗子抬头看见广告墙上大大的"I'm lovin' it",灵机一动,提议起名为"爱读书吧"。
"让进书店的孩子爱上读书,让爱读书的孩子走进书店。"他眉飞色舞地补充道。
"行!就这么定啦"。
事实证明,闭门造车不如走出去,灵感往往就在生活中。
书店面积不大,只有50几平方米,一半是店面,一半是阅读室兼活动室。
实际上,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是耗子俩兄弟的书房,因为当时耗子读四年级,堂哥读五年级,正是主动寻求广泛阅读的时候。
而学校,就有小区内。因此,放学后到书店看书,就成了他俩的固定节目。
耗子对图书的渴求,用宋丹丹的话描述是“那是相当的厉害”,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并不是我的功劳,是耗子他爸爸的。
我家没有开书店的时候,这位在异地上班只有周末才能回来的老先生,一回来就要带上耗子离家出走~去图书馆或书店泡上一整天,中午饭往往就在附近KFC或麦当劳解决。
估计刚开始的时候,耗子也不是冲着图书去的,而是一听到“书店”两个字就条件反射成“KFC”或“麦当劳”了,然后便像小黄狗似地欣欣然跟在他老爸的身后。如此反复,慢慢儿就成了习惯。
世上本没有阅读兴趣,去书店的次数多了,就成了兴趣。
这个结婚十几年不舍得给我买一瓶香水的吝啬鬼,每次到书店都是很阔气地推着小推车, “走,儿子,挑书去!”。
因此,我不得不下决心在家门口开了这间书店。
一来免得他们父子俩每到周末就像出笼的鸟儿,飞出去就不知道回来;二来好歹也还能用批发价购买图书,不至于太心疼那昂贵的价格。
自从开了书店之后,我家的两只鸟儿周末就再也飞不出我的视线啦。除了吃饭、睡觉,他们几乎整天都泡在书店里。
每次进书我也都带上耗子,他要看什么书我就进什么书,若有《植物的秘密》等不错的图书,即使他暂时没有兴趣,我也会进一些。
耗子的阅读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从漫画、科普读物、通俗小故事,到郑渊洁、阳光姐姐、辫子子姐姐等的儿童文学,再到人物传记,他都是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地看。
畅销的看,偏门的也看。实在没有新书了,就看家教育儿方面的。不过,我怀疑他看书的目的,多半是用来对付我。
他若是从书上看到什么有趣的数学题目,那就怎么也不会放过我。他一定要找来纸笔,列上一二三四,然后说“妈妈,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可怜我数学本来就不强,常常要耗上半天工夫才能搞定。
若碰上“手握鸡蛋,鸡蛋不碎”之类的问题,耗子就更是非要弄明白子丑寅卯,半夜里陪他上网找资料都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耗子写作业实在拖延得不行,我抡起胳膊就要下手。只见他眉毛一挑,说:“妈妈,你不能打我”。
“哦?”我的胳膊立即像中间被扎了小孔的气球棒儿,软塌塌立在半空中,上也不是,下也不是。但我勉强支撑着,不让它掉下来。
“书上说,动物不能选择主人,如果你确定要收养它,就一定要善待它。我也不能选择妈妈,你把我生下来,就要善待我,不能打我。” 好家伙,居然搬出书来做挡箭牌。
“有道理。”我点了点头。就在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狡黠的时候,我的巴掌已经落在他的屁股上了,“书上还说了,‘子不教,母之过’!”
书店的主要功能,除了满足耗子的阅读需求外,还有一个就是扩大他的活动范围和朋友圈子,让他别整天围着我和他奶奶两个妇女同志转,而影响了个性发展。
从开业至今的情况看来,这个功能也发挥得很好。
书店几乎成了耗子所在班级同学的根据地,连寒暑假都常常相约在这里碰头,一起玩“三个字”、"冰雪融化"、滑滑板,或去东江边上骑单车、去小区花园捉迷藏,甚至联合做手抄报什么的,活动非常丰富。
不过,对耗子来说,最吸引他的,莫过于那些垂手可得的书,以及书中自有的颜如玉(乐趣)和黄金屋(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