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描述中年人感情生活的电影《爱情神话》斩获一众好评,为观众们展示了少见的、充满烟火气的都市爱情故事。
有人爱它的现实:随处可见的中年微胖大叔,算计着花小两万为心上人买鞋值不值。也有人爱它的新意:女性即使是大龄、离异、单亲妈妈,也能是感情中的主导者,生活的意义自己来定义。
小编喜欢《爱情神话》是因为,电影中很多幕,为女性银幕形象的自我表达开了新方向。
电影是一种折射现实的艺术形式。它所塑造的角色和通过塑造角色所传递的信息,会对观众的世界观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长久以来,女性荧幕形象多是出于男性之手。无法对女性的境遇感同深受,使得其刻画的女性角色太浅,面儿也很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常过于单薄且无法反映女性群体的真实状态。
在通讯不发达的过去,大荧幕作为一个强大的传播媒介,无法给女性提供更多关于自身的视角与可能性,无疑是遗憾的。
毕竟很多时候,真正让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是一个人对自身生活的想象力。
今天喜圆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成长教育》,一个豆蔻少女与大叔的爱情故事。一个关于成长过程中,关于“我到底能成为谁?”的故事。
“我爱上了你的生活”
16岁的珍妮是伦敦郊区小镇学校里的优等生,目标是冲刺牛津。作为一个小镇女孩,她的青春时光只能穿梭在学校,校乐队排练,和街角的咖啡厅之间。
被文学老师夸奖优秀,被父母赋予重望,都无法让这个少女对自己的生活怀有更明确,更美好的期待。模糊之中,她只知道她想长见识,开阔自己的眼界。
这个时候,一个叫大卫的中年男子出现了。在一个雨天,他驾车看到路边淋雨的她,提出送她回家。他衣冠楚楚,谈吐间透着儒雅亲和,开着一辆褐红色的Bristol穿梭在小镇颇为亮眼。
大叔遇到少女,他的得体与见识迅速地全方位碾压了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寥寥数语问出珍妮的近况后,他在珍妮演出当天送了一大篮鲜花到她家。邀约珍妮时懂得体贴地说 “我有两张音乐会的票,如果你觉得跟我同去不方便,也可以跟你家长去。”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珍妮父母的认可后,大卫开始大方地带珍妮去一众高端场所。富丽堂皇的音乐会,颇具格调的酒吧,热闹的赛马场,展出各式珍品名画的拍卖会......
对于1960年代的女孩来说,即使有大学文凭,可选的工作也不多。像这样被自己心爱的男人带着领略世界,体验优渥的生活,似乎已经是那时女性生活的最优解。
珍妮能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跟着大卫去期待已久的巴黎,在塞纳河畔起舞、野餐,带回香奈儿香水给老师做礼物。这样的风光与惬意,珍妮靠自己辛苦读书毕业后也不一定能享有。
就这样,高中未毕业的珍妮和中年男子大卫,在同学、老师和父母的注视下,正大光明地交往了起来。
“我能拥有怎样的人生?”
珍妮出身于一般小康家庭,徒有一身被法国意识流熏陶出的小资情调。她在不入流的音乐会上表演大提琴,为了能给自己的校外活动上添一笔加分项。她在英国文学课上拔尖,但拉丁文一直拖后腿。虽然被同校的男同学追求,但生日却只能收到字典做礼物。
整部电影由真人真事改变,珍妮父母是第一代移民,生活地小心谨慎也没什么朋友。与其说父母重视她的教育,不如说父母看重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回报,家里没什么娱乐活动,饭桌上的话题永远围绕珍妮展开。
对于青春期的珍妮来说,她感觉到的是压力和迷茫。落在自己身上的父母的期许让她有不得不努力的压力,同时努力过后能有什么成就她却不得而知。
又聪明又漂亮,到底能拥有怎样的人生?珍妮掉进了这样的自我命题当中。
她不懂得牛津的含义,以为牛津只是能让她长一些见识,出席各种酒会与派对,但这些大卫现在立马就能给她。
文学课的女老师是剑桥毕业生,但现在的工作是每天批阅那些既不努力也没天赋的孩子的沉闷的论文。老师提醒她不要放弃自身的可能性,她会说“那你呢?你也聪明漂亮,去过名校,但现在的生活你满意妈?”
被女校长叫到办公室训话,珍妮绝望地呼喊, “ 如果学习就是这么枯燥,然后进入大学,毕业之后也一直是这么枯燥无味的生活,那为什么还要努力?逼学生去努力是不够的,要有人告诉我们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可是没人给出让珍妮满意的答案。对于这个年轻优秀的小镇女孩来说,她看不到能够让她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榜样,生活的可能性非常窄。
不但她自己这么觉得,父母也认为既然能抵达“嫁给金龟婿”的终极目标,何必费时费工再去牛津呢?于是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珍妮答应了大卫的求婚,从高中退学了。
“我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也许片名已经给了人们一个提示,这个故事中,少女能从这段关系中得到的,最终只是一个成长教育。
珍妮意外发现了大卫是已婚,有不只一个小孩。珍妮这才感叹,她对这个决定要共度一生的男人其实所知甚少。
珍妮随着信封地址独自走去住在同一个街区的大卫家,被大卫的妻子一眼看出她又是一个被大卫欺骗的女孩。大卫太太抱歉地说“ 你对这一切都不知情对吗......她们也都不知道。”可见大卫不止一次婚内出轨,欺骗其他女孩。
父母也大呼受骗,但为时已晚。珍妮愤怒地质问父母 “小姑娘会被老男人骗也就罢了,你俩为什么也没看出来他是骗子?!”
随后父亲在珍妮门前的忏悔让人鼻子一酸,“爸爸我这一辈子都活得谨小慎微。我以为大卫是一个,能让我女儿不用像我这么活着的人。”
珍妮希望能重返校园,最后是平日很赏识她的文学老师帮了她。老师的家朴实温馨,用她喜欢的艺术品点缀着。虽然不是名家名作,但家里处处显示出她对生活的热诚和经营自己生活的用心。
当珍妮走进这个平日里不甚看得起的老师的家时,她似乎看到了剑桥带给这位老师的东西——一颗真正了解自己要什么,且热爱生活的独立之心。
珍妮这才由衷地感慨道“我想要的那种生活,没有捷径。”
2022,活出你的想象力吧
编剧家廖一梅曾说:
“年轻的时候偏爱年长的男人,觉得同龄的男孩简单无趣,而跟比自己年长很多的男人交往,便觉得自己聪慧、成熟,占有了更多的岁月和经历,向人生伸出了更长的触角,有了更深的理解。
长大以后,知道岁月和经历每个人都会有,积年累月,只嫌太多,这才体会到年长男人的心态,当年你以为自己聪慧、成熟,其实他看见的只是年少活力,他们的赞美其实是对生命的谄媚。”
珍妮通过大卫体验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但通向这种生活的路,似乎很少。
其实不止60年底的珍妮,对于当代女性来说,生活的可能性仍有待开拓。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儿”“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离异女没人要”.....女性的生活仍比男性多出许多条条框框。
包括这部《成长教育》在内的很多电影,给女性留下的道路似乎只有两条:要不庸俗,要不堕落。像母亲那样庸庸碌碌度过乏味的一生,或是像大卫圈子里的海伦一样,嫁给有钱男人过纸醉金迷的生活。
但最终少女珍妮还是拿回了生活的主动权。在上了一课“成长教育”后,她果断分了手,复读之后扔去读了心心念念的牛津。和同龄男孩谈起了恋爱,打算用一个崭新的视角,跟新的恋人去巴黎。
她在活出自己的路上走了弯路,但谁也没能组织她继续追逐想要的生活。
学习和努力让你有尊严。也许学习,变得强大也未必能保证人生一帆顺遂,但至少我们有了选择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剧本,自己的结局。
希望大家,无论男女,都能在2022年拿回自己生活的主动权,带着审视的眼光和充满想象力的心来打造2022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