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课堂作业🦉
我是一名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资环专业的学生,这也是我上南京工业大学张淑娟老师的《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的第六节课,这堂课主要探讨的主题是:理解。
总体要求:1对于这门课程中的知识点,选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刻意练习(不同报告知识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展示自己从“知道”到“做到”的刻意练习能力。2.读《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目的是展示自己在读书过程中能够抓取要点,并能够学到SOLO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的能力。
1.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 (作答要求:展示一个打动自己的知识点,知识点无需编辑,是所学知识点的原生态呈现,要标明出处。不要“宿作”。)
我学到的知识点是“聪明(李笑来版本):是指一个人脑子中有足够多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且这些概念间有足够多的清晰、准确、必要的联系。”
2.我之前是怎么想的? (作答要求:以“我”为主语,详细展示自己原来的想法,即假设你还不知道上述知识点,你是如何理解的:如果从来没有思考过,那就现在推测。描述原来想法下的言行举止心态等。事例生动可借鉴,结合知识点阐释)
我之前认为的聪明就是: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在面对一件新事物时,接受速度更快,还可以举一反三。
比如,同样是一起上课的同学,我上课后,明明知识点都听懂了,却不会做老师留的课后题,而一些很聪明的同学,就可以轻松写出老师留的课后题。看完他们的解答之后,我会不禁感慨:老师明明没讲啊,他是怎么想到的?太聪明了!
3.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 (作答要求:以“我”为主语,有比较第1问答案和第2问答案意识,找出冲突之处,化解冲突,结合知识点说)
我之前的想法还是很正确的(自认为),但是很缺乏概念性,好像聪明是一个玄学的东西,是一种天赋,但是了解了李笑来先生对聪明的定义后,我醍醐灌顶,聪明不是偶然,聪明的背后是有一定的原理的,聪明是一种积累,对于事物有大量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理解,再将这些概念清晰、准确、必要地联系到一起,形成一套逻辑清晰又严谨的知识体系,才是真正的聪明的内涵。
4.我应该怎样想才对? (作答要求:以“我”为主语;有联系日常生活意识,如面对同样类似情景如何想、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类似例子等;有联系了其他知识意识,可以类比、比较、分类、解释、列举等)
老师在提问我们一个知识点的概念的时候:
我的反应是:一问三不知,觉得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一些很聪明的同学的反应是:不仅对知识点的概念对答如流,甚至还可以进行举例和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与感想。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才算聪明。前人为事物定义的概念,往往被忽略,但其实是一笔笔无价的宝藏,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与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将它们化为己有,运用自如。这样知道了我们之间的差距以后,我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都要让自己懂其概念,知其本质,并努力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
5.我怎样才能用上它?(作答要求:以“我"为主语,有对自己学习的方法、习惯等进行反思意识,并提供改进证据;不要说遥远的未来怎样做,要说当下你会如何做;或者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并举例说明;可解释一些现象和感觉;可优化自己的决策;可预测问题;可解决问题;可做出评价;可尝试创新)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个陌生的知识点时,我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个陌生的知识点与我曾经学过的知识之间产生联系,这样新的知识点就会被我逐渐掌握。新知识逐渐变为旧知识,我拥有的旧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与新知识产生联系,我对知识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就会越来越清晰,知识体系就会逐渐被完善得越来越庞大,我就会越来越聪明。
当然,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分辨什么是真的知识,什么是胡说八道,这也就是“准确”的概念。同时也要确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准确",如果建立了错误的联系,那一个新概念的出现,就可能使思考走向错误的方向,掉进坑里,还有可能钻牛角尖,学会批判性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批判的目光去看待知识的概念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会质疑,举一反三。
还有就是,衡量知识是否“必要”。许多对于生活学习无用的知识,其实可以不必掌握得如此透彻。在面试官面试员工的时候,只会在乎你的履历如何,你的专业知识是否过硬,而没有人会关心你在峡谷里的段位是否是最强王者,在乎你的操作是否6到飞起,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必要”也至关重要,只要建立必要的联系就可以了,人脑的内存有限,太多没有必要的联系建立也会占用很多大脑的内存,使大脑运作速度变得迟缓。因此,与其记住没有必要的概念,建立没有必要的联系,不如花点时间想想,什么才是真正“必要”的。
6.我是怎样用上它的?(作答要求:用此知识点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说明哪些是需要保持的,哪些是坚决停止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其实高中起,我对化学就是一窍不通的,但由于命运的捉弄,我考到了化工学院,一个跟化学有很大联系的学院。化学对我来说避无可避,但应对化学题的时候我就是一直“脑袋空空”,什么都想不到,觉得自己是没有学化学的天赋,是不聪明的。现在反思自身,我怎么能这么轻易地怨天尤人呢?我的化学原理搞懂了吗?我的化学知识点是有体系的吗?我遇见化学题的时候认真思考了吗?显然,都没有……我对化学原理都是一知半解,脑海中的化学知识点零碎得掉在地上捡都捡不起来,我现在最首要的认务就是:搞清楚本质,捋清楚联系。
所以,我立刻给自己定下目标:
1.细细整理一遍化学知识点,将它们落实到本子上,印刻在心里。
2.还可以画一些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更方便理解与记忆。
3.接触更多的化学题型,丰富自己的题型积累,改掉换一种题型我就无从下手的这点。
7.我还能怎样用上它?(作答要求:设想新的应用情景,为实际应用做准备)
将聪明的概念用到这门《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中也是同样可以的 ,这门课中有很多深刻的概念,由这些概念相互联系而组成。就例如:老师讲过“知识”的概念:体系化的、长期有用的、有繁殖力的、反脆弱的。(又偿饭饭)出自与老师推荐的读物-------《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这本书。细细品读知识的这四点概念,才知道原来真正的知识是这样的,受益无穷。理解知识的概念,可以帮助区分什么才是知识,什么知识是对我们是有益处的。那怎样区分知识呢?就可以利用概念之间的联系,联系到老师讲的另一概念“批判性提问”:它是知识还是胡说八道?这个知识是“体系化的吗?是长期有用的吗?是有繁殖力的吗?是反脆弱的吗?批判性提问后,就可以选择性地获取知识,知识的获取与积累运用后,对很多事情都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又可以联系到自己的价值观,有目的有方向地让自己的价值观得到提升,就可能会实现“价值观升级”。
如此有用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内在的联系,这门课还有很多,如果我能用李笑来先生对聪明的定义,把这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都理解,并它们清晰、准确、必要地建立联系,那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将会更加有指导性,更加流畅丝滑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