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刹那间,突然觉得这标题太血腥了,杀死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缺失。
列宁的遗孀、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确实如此,这个世界上,唯有父母这个身份,无需考证过关、经年审核,但也唯有父母这个身份,必须终身学习、不容怠懈。
然而现实中,不少家长都惯于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和无法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也擅于把自己无法消化的愤懑和无处安放的失落,发泄到孩子身上。
就说玩手机,很多家长自己就患有重度手机癌,个别家长甚至为了减少陪伴压力,在孩子小时候把手机甩给孩子:“一边玩去”。当有一天,家长意识到手机的危害,想让孩子远离手机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深陷电子游戏无法自拔了。当初种下的因所结出的果实!
稍有留心的你会发现,关于手机之争,很多家庭都上演过这样的对话:
“宝贝,不要玩手机了!赶紧写作业去!”
“爸爸,你天天抱着手机玩游戏,凭什么管我!”
看吧,榜样的力量在此处演绎得淋漓尽致,模仿能力和效仿能力极强的熊孩子,他们不会听从生硬晦涩的道理,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或者所经历过的事实。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什么时候反思过:当我们无所事事地身陷刷屏魔怔,不读书学习,不陪伴家人,不专心做事,甚至在玩手机中频频酿下祸端和惨案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我们的孩子去学习,去进步,去自律?
一幕幕血淋淋的事实:
今年1月,一名未满4岁的男童在泳池不幸溺水身亡。监控录像显示,他在水中挣扎3分钟无人发现。而池边看管他的母亲,一直在埋头看手机。
去年9月,在深圳华升大厦,三名幼童坐在地上玩耍,突然一辆白色轿车开过来,直接从三名孩子身上碾压过去。事发后,女司机称她当时在低头看手机,根本没有注意到有孩子。
前年8月,在郑州商城路一商场楼下,一位司机妈妈在倒车时玩手机,不慎将自己2岁的儿子当场轧死在车轮下……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够了!
所有这些惨痛的案例,提醒每位父母:不是手机害了孩子,是我们害了孩子。不是孩子迷上手机,而是我们自己依赖手机,并让我们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深受其害。
所以说杀死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挫折教育匮乏导致的生命教育缺席。
巴尔扎克有句名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当今社会物质富裕和隔代养育,正让我们的孩子走在一条过度娇宠、过分脆弱的教养之路上。长久的溺爱和保护,不仅让他们无法学会延迟自我的满足感,感同身受地理解外物和他人,而且造就了他们呼风唤雨、高高在上的虚假召唤力。
所以一旦他们的需求被拒绝,召唤不灵光,他们就因承受不了挫败,走上自伤或伤人的道路,乃至跌入深渊,丢掉性命。
俞敏洪曾说,父母教给孩子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又称逆商),比要求他考上大学重要得多。
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只要求孩子考上大学,而极少抽时间告诉他,任何事情在开始之初,就存在两个结局:成,或败。失败的概率在任何事情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接受这一点,才有机会赢得余下的成功。
回望我们似乎极少提醒孩子,我们来到世间首要的任务,并非考上好大学取得好名次谋个好差事,而是保护自己并善待他人。正是我们做父母的无法通过锤炼自己的逆商,带领孩子培养并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善待生命的视角。
我们有意无意地以过度的保护和短视的养育,为孩子营造出风和日丽的假象,让孩子稍遇挫折便如临大敌,稍受委屈便想到轻生。不经历挫折的人,不知道终点的风景和收获的饱满。不明白人生实苦的人,不晓得肩头的责任和生命的珍贵。
当今应试教育的高压导致素质教育的苍白,挫折教育的匮乏关乎生命教育的缺位。
别再说什么不让孩子玩手机他就自杀,别再提什么手机正毁掉我们的下一代。
当大人们不再为自我教育的不及格隐瞒撒谎,孩子们才会在爱与平等的环境中获得尊严和成长,悲剧才会在反思和改善中得到减少和遏制,教育才会在家校携手中渡人上岸、救人慧命,而这个社会,才会在坐享科技、尊重生命中,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