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里郑微看到吞云吐雾的陈孝正说,“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这句话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词,至于它本来的出处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学校是个洗涤精神的场所,在孩童时期先是构造一套体系。让人在懵懂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怎样算作无私奉献,怎样算作是大爱无疆。虽然不能尽数理解,但是也已经构筑了足够的防御力,来面对未来的各种假恶丑。
逐渐长大成人以后,会面对各种虚与委蛇和颠覆认知的事情,那个时候内心的防御墙就会写上这是个个例,不会是普遍现象,社会上最普遍的一定是善良的友爱的可爱的人。突然哪个十分重要的人生节点上,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个时候内心的防御墙就渐渐模糊不清了,上面什么字都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认真的学习另外一套知识体系在有限的圈子里面闪转腾挪。
一个喜欢研究历史研究权谋研究大局的人,定然阴谋阳谋都得略知一二,才可以从浩浩桑桑的历史长河中看出一幕幕剧情的精彩之处。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会成为个人思考问题的必要参考条件,所以说读史以明志,既可以从众多鲜活的事例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从诸多典型案例中找到大多数人的影子,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你是向往纯粹的向往简单的,那么你不能够明白的太多,一旦你明白的多了,就很难全身而退的脱离机巧权谋的影响。
一开始会喜欢什么样子的人呢?又会讨厌哪个样子的人呢?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每件事情又都具备多样性,会不会是小时候眼睛的高度有限,所以只能看到有限范围内的善恶美丑呢?随着身体的逐步成长,眼睛的高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了,这个时候角度变大了维度变宽了,自然而然的不管什么人什么事情,都不再是非黑即白的了。那样可不是都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了。如此说来,自己会不会令自己讨厌不是问题,也不是什么大罪过,内心更不用自责不已。问题的关键是,以管窥豹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是可爱的,从天空俯视大地的时候,总有些沟沟坎坎会影响局部的美观程度。是坦然接受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呢?还是继续沉浸在童话故事里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人情事故的洗礼以后。可以带给家庭、亲友以积极影响的就是好的不应该被讨厌的,可以带给自己能力去履行一个个体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的就不应该被讨厌。什么时候自己努力多年以后,可以修炼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又可以同时带给周围积极影响,这样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法国大革命以后,有人不禁这样说:只有限制部分自由,才可以真正实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