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与活动是乐音,是语言。于是乎,音乐也是语言,是普遍性的语言,是人的原初语言。现存的语言是音乐的个性化结果;但并不是个性化的音乐。这些语言之于音乐,类似于个别的器官之于有机整体。 ——约翰·威廉·里特尔
卷二 古典风格
今天开始《古典风格》第二卷的阅读,本卷从目录来看,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音乐语言的聚合性
二、结构与装饰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音乐语言的聚合性格外重要,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未来几天的阅读,根据目录给的思路阅读我想会让阅读更加清晰!
在未开始阅读以前,我做对本章音乐语言的聚合性做出了自身的一个猜想与分析——本句甚至文章的关键,应当是围绕着音乐语言,聚合性来展开。
音乐语言,在有了人类产生之时便有了语言,语言有音调。关于音乐语言,我有两层的理解,一个是技术层面,即音乐语汇。在学习Mozart和Beethoven他们的作品时,老师会讲这首作品的音乐语句,即乐句的进行如何如何,仿佛是在进行对话。其次,大家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于是有一语双关相类似的词语出现,既然存在就一定有一些道理。所以,另一个我所理解的层面,就是音乐语言环境。开始学习中国音乐史后,深深的记住了这么一句话:其实古代的说话,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
就像诗经中曾有一首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当我们通过字词的发音音调给这句话谱上旋律时,发现唱的格外顺口,听得也格外和谐。我想,音乐+语言,理应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聚合性,现在我们讲究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在长河漫漫的历史中,资源整合无处不在。资本家掠夺资本获得原始积累。音乐从最初的单声旋律,到后来多声部合唱,由人声到器乐,歌剧,室内乐等发展多样。这不就是聚合吗?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改变,获得音响效果的丰满。
当音乐语言和聚合性碰撞在一起时,你期待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接下来,是我关于本章第一节的读书笔记,愿你我共分享,共同进步。
在《古典风格》一书中,作者通过历史观的大角度来看,古典风格的出现似乎是水到渠成的现象。其实不然,他指出,古典风格与之以前的风格,更像是一种跃进,一种革命性的断裂。它不是自然成长,而是在十五世纪就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音乐语言的向前推进,并实现了其中的潜能。而当时,似乎一切还处于混乱。
在哲学中曾了解过这么一个观点,一切新事物将代替旧事物,继承和发展,吸收旧事物中好的因素,摒弃坏的因素。当然,新事物的出现并不是强大,甚至随时都可能死亡,但事物运动的规律,就是不断的否定肯定,螺旋上升。事物的发展,总是要前进。
所以,作者提出一个相当有用的假设,新风格的某种因素是一个胚胎性的,催生性的力量,在旧风格处于危机的时刻开始出现,随后逐渐使其他因素转化,在美感上彼此协调和谐,直至新风格成为了一个具有聚合性的统一体。
一个风格的历史发展,似乎遵循着某种完美的逻辑模式,但是在实践中,并不如此简单。
古典风格最鲜明的特点,不是依次、逐一显露,其进展是零星散点,时而群聚,时而分离,对于那些喜好轮廓分明的人来说,可能显得没有规则可寻,令人失望。然而最后的结晶确乎具有逻辑的聚合性,就像语言的非规则性,一旦深入考察,终究稍后一致。
因此,将各种因素(factor)孤立起来,观察一种因素如何导向、暗示和促成其他的因素,这种做法虽然非历史,但却有助于我们理解。
下一节周期性乐句,会在明天的阅读中进行学习记录。好的作品,有通俗易懂,但那些更不容易读懂的,需要反复推敲句子,仔细琢磨每句话。说不定,你会发现一片天地和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