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意见”是2018春晚的一个小品节目,在嬉笑怒骂当中解释了当今的一个社会现象。无论是啥样性质的单位组织,只要老板感觉不高兴,就可以直接炒他鱿鱼。而感觉这个东西,是相当难以说清道明的。于是相对于普通的劳动者来说,就要如《诗经》上所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学会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本领,以免老板一个感觉不对头,就落得个“开了他”的下场。
无巧不成书,单飞不鸳鸯,其实这种事情自古以来皆如此。“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不是瞎掰的,是真有现实依据的。
《汉书》里有段话:“武帝疾,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
啥意思?汉武帝年老的时候生了点小毛小病,有一个自认为能够用眼睛查看天空细微变化的人说:“皇帝啊,是这样的,咱首都长安的监狱里有一些天子气,这个气体让你龙体欠安呢!”听起来很扯,接下来这个盛世君主汉武大帝的话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监狱里的犯人无论罪轻罪重,全部格杀勿论!”
本来这个自认为能观天象的谏官也只是自己主动或者被动地试图谋害监狱中一两个人,也就是有可能触犯现有利益集团的小皇孙而已,但是实在没想到皇帝居然这么不把既能载舟,又能覆舟的百姓当回事,估计这谏官自己也吓出一身冷汗,那么多孤魂野鬼事后算起账来,自己哪能承受得起呀。但伴君如伴虎,再说错话,估计自己脑袋也搬家了,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自古以来,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吹嘘自己是君权神授,宣传工作又十分到位,因此老百姓久而久之就真的相信“天子不是人,是仙”。汉武帝这一出口,那就是金口玉言,下面的法院等各类检查机关就直接执行命令了。
当然后来事态发展并无如此血腥,应该说是毫无血腥,原因就在于有一个讲法懂法的人,这个人就是丙吉了。当执行死刑的刽子手半夜到达监狱打算执行命令的时候,丙吉这个人死死顶住监狱门口,发出了在当时见解很新但是可称为亘古真理的铿锵有力的声音:
“皇曾孙在。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
你看,这个人多么明事理,通人情。“住在监狱的普通人尚且不能无辜被处死,更何况这里还有一个皇曾孙呢!”
想来这句话的震撼力十分大,大到执行死刑的刽子手就“知难而退”了,想来古代时候的刽子手是相当的壮实,完全靠人力来解决死刑,但这个刽子手居然就没有推开牢房,想来丙吉的这句话是打动了他的小心心。
后来的事情发展就平缓多了,少了惊悚,多了温馨。刽子手回去报告上司,上司如实禀告给汉武帝。处于盛世的汉武帝其实仍然不是仙,仍然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此时的汉武帝已经是一个小老头了。听了下属的如实禀告,他也换了一种思维方式,觉得监狱中的小皇子既然能在监狱中散发出天子之气,因此也感慨了一句“天使之也。”这是上苍的安排,我怎么能违背天意就加害于他呢?因此下诏书,不仅释放了首都长安监狱中的犯人,还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这个故事就以皆大欢喜的喜剧结尾了。
是不是很佩服这个姓丙名吉的人,其实这个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为皆大欢喜的结局贡献了必不可少的力量。若是刽子手不加思考,只知服从,想必话也就传不到上司那里了;若是上司只知服从,这个刽子手不行,就再换一个,不把实际情况直接向上禀告,也就没有汉武帝反思改口的机会了。
所以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不仅仅是这个讲法懂法后来位居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宰相丙吉。我们需要为除了汉武帝和谏官之外的每个平凡普通人喝彩。正是有了他们,狱中那么多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他们的父母妻子丈夫儿女,乃至七大姑八大姨才可以平和喜乐地度过那一年。
现在的我们幸福多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知法,懂法,讲法的法制社会。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里面就有一个“法治”,无须有丙吉那样时刻牢记亘古真理的人,无须那么多懂得服从底线的普通一线公务员。
当然我们依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美不完善的地方,亦如2018春晚的小品“开了他”,还是有些人不懂法,不守法,小品属于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它源于现实生活。
这个时候处于漩涡中的人就得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我们的法律已经比较完善了,各种法律书籍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汉武帝感觉不好“杀了他”不再有,现实中感觉不对“开了他”也正在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