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李敖所著的《北京法源寺》,以北京法源寺为线索,讲述了戊戌变法前后,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所做的各种努力。
作者运用小说的笔法,逐步将我们带入历史之中。虽是小说,但作者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处理地妙到毫巅,大部分描述都是经过精心考证的,每一个小说人物都饱满热忱,就像老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心声娓娓道来。
文中用大量笔墨,叙述了谭嗣同为变法牺牲的原因,令我印象最深,让我对他多了一分敬佩与景仰。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留给世人最后的形象,年少时觉得“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无比的潇洒与豪迈,对最后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却不知所云。想不到,李敖在书中也讨论了最后一句的寓意,“两昆仑”到底是代指“谭嗣同和康有为”还是“谭嗣同和梁启超”,亦或是谭嗣同家的两个仆人,也没有定论。这也应证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论述变法的成败时,谭嗣同这样说:
失败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失败的失败,一败涂地;
一种却是成功的失败,在失败中给成功打下基础,或者完成成功的几分之几。
你只注意到我在做一件失败的事,你却没注意到我根本就没想做成功的事。成功需要时间和气候,我正好被安排在前段,
我是注定要做先烈的人,不是注定要做元老的人。
像我这样的人,既是注定要做先烈的,现在我三十多岁就要如此,其实,纵使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六十多岁、七十多岁,也是一样。
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无畏精神,真的是让人为之一振。我们民族正是有了这样的英雄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从辉煌走向辉煌。这些英雄的光辉形象为我们民族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源泉,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直面挑战,勇往直前。
时代发展到如今,再谈这些大道理仿佛是“唱高调”,“不合时宜”,只有一心向钱,才是“政治正确”、“跟上时代”。但我认为,时代虽不一样,我们面对的人生抉择却大同小异。如何过完这一生,是随波逐流还是遵从内心,这是一个问题。
将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留给英雄,每当自己失败受挫、心情低落时,想一想他们的经历的苦难,再问一问如果“谭嗣同是我,他会怎么办?”那样,必定会雄心万丈再出发。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