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不容易,不过如果降低就业期望,找个工作应该还不难。
但若你只满足于糊个口,搬搬砖,打打杂,那你读书有何用?读大学又有何用?
一、你的价格,来源于你创造的价值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从小就向我灌输“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所以尽管当时的读书氛围并不浓厚,但我还是拼命地搏了一搏。
当时的大学生不多,考上本科就是件很了不得的事。
从我上大学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很多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的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这些年,媒体总是投放一些“农民工成就事业”的励志故事,同时配上一些“大学生薪水还不如农民工”的反面教材。
于是,大家很容易将大学生和农民工放在一起比较,经常说大学生还不如农民工。
于是网上就有了这样的一些言论:
大学生上了十几年的学,花了家里几十万。农民工十八岁出来打工,到二十三岁时已经给家里赚了几十万。
不要再拿大学生和农民工相比。
大学生一直待在校园里,成长环境相对安稳、自由、舒适。
而农民工一开始就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经历的是最残酷的现实,所以更加务实。
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努力比空想重要。
农民工的工资比大学生还高,这怎么就不正常了?
我哥哥也是农民工,在外地打工。但他的工资比我刚开始工作时高得多,他可以每天工作14个小时,多劳多得,工资自然不低。
有的农民工学了门技艺,成了新型技工,他们每天努力工作,因此工资高也没什么不对。
互联网时代,社会更加开放,只要你会学习,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都不是难事。
每个群体、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要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创造更大的价值,只是每个群体的能力和优势不一样。
这里要提到的是,经过更加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综合培养,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多一些,创新能力更强一些。
因此,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一些。
人的价值,都来源于他本身给社会创造的价值。
二、专业知识,只是一种工具
很多大学生过多地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就业。
当下的就业指导课和职业规划课也在强调,同学们尽快做职业规划,确定一个职业目标,然后为之而努力。
大家有了职业目标,自然就会按照目标的要求来打造自己。
比如,有的学生决定考公务员,整天就看行测、申论;有的学生想去做会计,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会计领域。
他们都会选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这样做虽然没错,但并不科学。
毕竟一个职业并不是只需要那么一些书面知识,一个职业的发展就更不是基于那么一些专业课程。
我们不能过多地主张专注专业知识,其实专业只是一个工具,如何学会应用这个工具实现高效的价值才是关键。
1、职场生存并不只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本身
比如,行政管理需要的不仅是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较好的沟通、表达、整理等能力;
市场策划需要的不仅是市场营销的知识,还需要组织协调、沟通、策划、调查分析等能力;产品研发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需要消费者研究、团队协作等能力。
若只学好专业知识,就业将变得很尴尬。专业知识只是职业能力的冰山一角,优秀的技能和品质,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沉淀。
2、时代变化非常快,技能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有一些行业正在慢慢消失,也有一些行业刚刚出现。
手工裁缝变成了稀有职业,电报员也几乎消失了。随着电子信息化产业、机械化产业以及通讯业的发展,传统的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
《New Job,New You》一书的作者莱维特(AlexandraLevit)说:你不能坐在那里等着别人告诉你你的行业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对此,你必须要主动。
该书还推测百货商店、半导体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邮政服务、印刷业、服装裁剪业、报纸出版业、有线通讯等行业都会快速缩减。
这也意味着,如果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不作出快速应对或者转型,最后面临的就可能是失业。
其实,人类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转变,我们要做的就是快速学习和适应。
3、师徒制和在线学习都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四年太久了
只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需要四年。
另外,现在的在线课程很多,网络学习已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网络完全可以学到最新的课程和技能。
但大学四年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更多的是在这个基础上所锻炼出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比如学习一种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到语言环境里学。大学里专业的学习应该更加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加实用。
读大学也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而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工作,并不是你最终的目标
读完大学,一般可以分为这样几种人。
一是,手里拿个锤子的人
这样的人学到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之。
二是,手里拿着可以变化的锤子
这样的人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还学到了方法,学会了创新,能举一反三,甚至能改变局面。
三是,手里拿着点石成金的锤子
这样的人能智慧地看待这个世界和社会,可以用锤子敲开另一扇窗子,顿时豁然开朗。这样的人有更多的担当精神,能助人自助,能心系更多。
如果大学生都只按照就业的要求和标准去选择知识学习和行为训练,那么这种功利主义的学习思维必然会将自己变成一个“单薄”的人——表面上拥有了胜任工作的能力,但缺乏恒久和超越的能力。
我带过一个公益团队,做的是农村支持项目,参加了谷歌公司的公益项目大赛。
一开始,我们头脑风暴了半天,最终达成一致:我们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就是自己的专业——食品营养和安全。
于是围绕这个,大家设计了“营养快车道”项目,帮助实施地居民了解如何通过合理的日常饮食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
这个项目最后在全国6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项目资金。
这个项目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项目本身也很实用。
从一开始设计,不断修正,到最后的实施,大家学到了如何根据要求设计项目,怎样创新并可行,如何体现自己对项目的掌控能力。后来我惊喜地发现,团队的成员后来发展都很好。
以上的经历其实就是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进化过程。从发展个人优势,到获得他人认可,最后取得成功,这才是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
真正的工作能力与完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关系不大,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读完大学当然要工作,但读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学校应该有信心,四年读完,学生足以走上社会。学生也要有信心,你的才华经过四年的锤炼,足够撑起你的梦想。
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勇于承担责任,不要陷入为追求目标而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
要更多地吸收多元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学会观察世界和社会,拥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努力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拥有就业能力。
无论如何,拿起锤子时是有勇气的,锤下去之后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如果你从大学带走的东西是终身受用的,行李箱里有一把点石成金的锤子,那么你的人生从此不同。
如此,才可以让毕业后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